湘西傳統美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
時間:2011-06-11 08:00:00由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張衛民教授、國防科技大學九院黃文偉教授、吉首大學師范學院民研中心熊曉輝教授、鳳凰縣民族第二中學吳文生老師共同撰寫的系列論文《湘西傳統美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獲湖南省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簡介如下:
一、內容提要
“湘西傳統美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作為全國教育科學 “十一五”規劃課題的研究成果,通過湘西民族地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育資源的歷史尋蹤,闡發了湘西民族地區傳統文化如傳統音樂文化和傳統美育資源的形態與特色等,從文化學的視角廓清了傳統美育資源由傳統物質文化美育資源(自然名勝風光、民族文化遺址、古鎮)和傳統非物質文化美育資源(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工藝、戲曲、故事、諺語、童謠、服飾、建筑、傳統飲食、民族民間節日、民族代表性典型人物和民族民間體育)兩部分構成。闡釋了湘西傳統美育資源的開發利用有著一般資源不可替代的教育價值,開發利用湘西傳統美育資源對提高學生的人格修養,成就學生未來職業夢想;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滿足教師成就需要;打造學校品牌,塑造校園特色,促進學校發展;傳承創新地域文化,促進地域社會發展等有重要作用。論述了開發利用湘西少數民族幼兒園本土藝術教育資源需要遵循本土文化性、體驗性、生活性、效能性和整體性原則。構建了湘西土家族幼兒園本土藝術教育資源的內容體系包括馳名中外的名勝古跡張家界,鳳凰、猛洞河、永順王村古鎮、古丈棲鳳湖及龍山里耶戰國古城、秦簡等土家族地區物質文化資源內容和土家族民間文學(土家族語言)、民間音樂(土家族擺手歌、打溜子)、民間舞蹈(土家族擺手舞、毛古斯舞)、民間戲曲(儺堂戲)、民間手工技藝(土家織錦、蠟染和背簍)、民族服飾(土家族男、女、童各服飾)、民族傳統飲食(菜豆腐、湘西臘肉)、民族建筑(吊腳樓)和民族節日(土家族舍巴日、“四月八”)等非物質文化資源內容。研究了湘西少數民族幼兒園本土藝術教育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式:附加活動方式、主題單元活動方式和主題網絡要素發散方式等。
二、選題的必要性和意義
美育已成為世界當代學術與社會的熱點。新知識經濟時代“以人為本”的突現,作為人文精神重要組成部分的美育顯示出從未有過的重要性,成為一種社會和時代的需要,成為人的全面發展與關懷的不可缺少的方面。新時代要求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自然,對待社會與生產勞動,對待人類自身。然而,在我國,由于市場經濟所產生的市場本位、拜金主義等負效應,社會上出現了舉此粗魯缺乏情趣破壞自然景觀的人,出現了某些藝術走上邪路與大眾文化的低俗化傾向,青年一代的審美趣味日益受到污染,解決這些問題除了法制的約束之外,主要是通過美育,通過倡導一種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加以積極的引導。美育的發展已關系到人類生存狀態的改善與文明的創造,加強美育研究是人類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任何國家的教育都是傳統和時代的產物。教育作為文化的一部分總是受制于整個傳統文化,各個民族有不同的傳統文化,因而也就形成了自己的傳統教育。因此,不了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就很難理解該國的教育。美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受制于整個傳統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傳統文化資源,也就有不同的傳統美育資源。湘西地處中國西部,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這里有厚重的歷史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綺麗的山水風光,不僅擁有得美麗神奇的山水資源,更有絢爛豐盈的民族傳統美育資源。開發利用湘西傳統美育資源彰顯出當代價值。我國要加強美育的研究,就很有必要從民族傳統文化出發,通過這種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研究,使美育思想實現互補,并在互補中促進美育學科與實踐的發展。因此,研究湘西傳統美育資源的開發利用既是本地區教育發展的主體需求,更是我國美育學科發展的迫切需要,其成果對促進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及我國美育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三、選題的難度
以科學的理性意識全面省察湘西民族地區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育資源,根據當代美育發展和湘西民族地區主體發展的需要,開發利用湘西民族地區傳統美育資源,使之成為中華民族美育走向現代化的一筆可資借鑒的重要文化資源,以促進美育學科發展,這是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扎實推進我國先進文化建設的一個舉措,其研究有創新價值。長期以來我國美育的邊緣化地位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傳統美育資源的理論研究不受重視,研究往往只停留于對傳統美育的價值問題作淺層次探討的水平上,經驗表述多,理論提煉少;共性分析多,個性研究少;縱向陳述多,橫向聯系少,湘西民族地區傳統美育資源開發利用的系列論文研究更是少見。成果作者以創新的精神在對民族傳統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上來研究傳統美育資源的現實挖掘和有效利用問題,這對我國美育實踐研究具有指導意義,對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育理論體系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另外,成果比較系統地研究了湘西民族地區幼兒園傳統美育資源開發利用的原則、內容和具體方式,這對少數民族教育工作者開發利用傳統美育資源具有啟示和參考指導作用。成果還通過查閱湘西各時代各地的縣志和地方政府文件以及大量田野調查獲得湘西傳統美育的資料,在文獻梳理中有總結歸納,在調查研究中有理論升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輝映,體現出成果在其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上的創新和突破。
四、社會反響:
成果社會反響好。成果作者在全國教育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1篇,其中1篇在國家級A類教育核心期刊《中國教育學刊》上發表,2篇在國家級B類教育核心期刊《學前教育研究》《人民音樂評論》上發表,8篇在省級以上教育期刊《基礎教育研究》《黃河之聲》《民族音樂》《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等刊物上發表。2009年2月19日成果“湘西傳統美育資源構成及開發價值”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全文轉載;同年在維普資訊網、大碼頭論文閱覽中心網、龍源期刊網和金月芽期刊網等部分轉載。“民俗文化傳承與兒童教育”等論文被1人2處在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作為引用文獻,有10篇在萬方數據庫數字化期刊和龍源期刊網上刊登摘要和目錄,“芻議民俗文化與兒童審美教育” 獲得中國教育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第二十四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鳳凰縣民族第二中學證明成果對學校如何現實挖掘和有效利用湘西傳統美育資源有直接指導作用,尤其是對學校開展《湘西民族地區傳統美育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課題有重要啟示。中國鳳凰縣山江苗族博物館證實了成果在成就學生未來職業夢想、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充實少數民族博物館藝術團和講解員隊伍方面發揮了積極突出的作用。成果對形成學校廣大師生民族審美認知,豐富其民族審美情感,對傳承創新地域文化,促進地域社會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總而言之,該成果是一項做出了開拓性研究的優質成果,它在理論和實踐上研究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和難度,處于國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
- 省社科聯召開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警示教育會
- 湖南省社科聯九屆二次常委會會議召開
- 2025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啟動
- 240余項湖南社科普及活動清單來啦!等你來解鎖……
- 倒計時1天!湖南省社科普及主題活動周明日啟動
- 倒計時2天! 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即將啟幕
- 湖南省社科普及讀物專區在湖南圖書館亮相
- 省社科聯開展“書香潤社科·青春擔使命”“五四”青年主題讀書分享會
- 2025年永州市社科普及活動周啟動
- 婁底市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座談會召開
- 《常德通史》編纂工作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 湖南省周敦頤理學文化研究會召開成立大會暨周敦頤理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 湘潭市社科聯到會祝賀湖南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現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 湘潭市社科聯赴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調研立項課題推進情況
- 湘潭市社科聯開展“我愛湘潭我的家”志愿服務活動
- 張家界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七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