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的學理形態
時間:2011-06-11 08:00:00
由中南大學文學院歐陽友權教授撰寫的著作《網絡文學的學理形態》,獲湖南省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簡介如下:
一、基本內容
本成果是湖南省社科基地委托項目“網絡文學的學理形態研究”的結題成果。全書以31篇論文,按照一定的學理范式,原創性地勾勒出網絡文學的基本學理形態。其內容包括:網絡文學的生成背景、存在方式、文學應變、媒介敘事、主體闡釋、文學性辨析、精神表征、文化邏輯、人文價值、研究理路等,并以“數字媒介與中國文學的轉型”為引論,以“網絡文學的學理形態建設”為結語,構成一個完整的網絡文學基礎原理系統。全書由10章內容加上“引論”和“結語”組成。
二、學術價值
學術價值:開拓文學研究新領域,構建網絡文學基礎學理形態
本成果開辟了一個全新的文論領域,為建設面向21世紀的文藝學形態提供新的理論資源,有利于文學理論貼近互聯網時代的文學發展實際獲得學理更新,使當代文學理論贏得前沿性和前瞻性學術創新空間,其學理建設的努力可以使迅猛發展的網絡文學獲得科學的理論支撐和觀念引導
實踐價值:廓清網絡文學的發展現狀,引導其健康發展
本成果從媒介變遷與文學轉型的現狀調查和走勢分析入手,廓清我國網絡文學的發展面貌,總結網絡創作的藝術經驗,把握網絡文學的藝術特征和規律,使迅猛發展的網絡文學獲得正確的輿論引導和規范調適,讓21世紀的文藝發展更好地適應全球化、高科技和大眾審美文化的歷史變遷。
三、理論突破
一是矚目學科前沿實現理論創新。該成果研究當前最新出現卻又極具影響力和引起廣泛爭議的網絡文學現象,是目前國內較早從基本學理上研究網絡文學的成果,具有拓展理論前沿、開啟學術新聲的意義。
二是建構了網絡文學基本理論范式。本成果首次嘗試構建了網絡文學的基本理論形態,即以網絡文學的生成背景、存在方式、文學應變、媒介敘事、主體闡釋、文學性、精神表征、文化邏輯、人文價值、研究理路等為基本框架,再以“數字媒介與中國文學轉型”為引論,以“網絡文學的學理形態建設”為結語,以此構成的理論系統基本上可以概括當前網絡文學的理論范式。
三是從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的雙重層面上,揭示數字媒介變遷與中國文學轉型的必然性與現實的針對性。這樣的學術探討是對傳統文藝學研究的學術超越和拓展,它將帶來文藝理論研究的新突破,實現文學新變后的理論更新。
四、特色與影響
1.系列論文構成專著。成果由31篇論文組成理論專著,這些論文全部公開發表于權威學術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這樣,由期刊編輯遴選、經過學術界檢驗了的論文成果,可以保證成果的學術含量和質量。已有《文藝報》、《理論與創作》等發表評論4篇。
2.成果豐富,發表級別較高。本成果由國家級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全書33萬字,體系完備,觀點新穎,原創性強,是對網絡文學研究的一次前沿推進,許多理論觀點具有學術原創性,在網絡文學的學理范式上,具有“篳路藍縷”的開啟意義。成果選擇已公開發表的31篇系列論文,刊物級別較高,分別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北京大學學報》、《文藝理論研究》、《文藝理論與批評》、《東方叢刊》、《文藝報》等權威或有影響的學術報刊,其所有文章均發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有20余篇文章發表于CSSCI檢索刊物。
3.轉載率高,社會反響大。成果中的多數文章都有較大反響,或被轉載,或收入各種年鑒和年度論文集。如《新華文摘》全文轉載2篇、摘要轉載1篇、篇目輯覽4篇;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7篇,人大復印資料文摘卡摘轉5篇,人大復印資料索引12篇,《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轉載2篇,《中國文學年鑒》收錄2篇,《中國學術年鑒》(2005)收錄1篇,光明日報摘轉1篇,文藝報摘轉1篇。還有4篇被收入不同的理論文選和年度文藝理論文集,近三年來成果被引用、轉載達120余次。如發表于《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上的長篇論文《數字媒介與中國文學的轉型》,《新華文摘》2007年11期全文轉載,被《新華文摘》2007年6期列入“篇目輯覽”,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7年4期全文轉載該文,《文藝報》2007年3月29日“學術新見”欄目摘要介紹了該文的主要觀點,中國作家協會理論批評委員會編的《中國文學理論批評文選》(2006-2007)下卷,也收錄了該文章,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
五、對學科建設的貢獻
本成果是湖南省網絡文學研究基地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對所在學科的建設起到了積極影響作用。網絡文學、新媒體文學研究是中南大學文學院的特色科研。十年來,在本成果作者的帶領下,研究團隊共同努力,出版了20余學術專著、100余篇學術論文,在網絡文學研究領域開辟了一個新的學術空間,在省內外乃至國內外都產生了較大反響。這部著作在本基地研究成果中具有基礎學理的地位,是對已有成果的一個總結,也為后續深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學術空間。
在同類成果中,該著作有兩大優勢:一是建設性創新意識而不是評判性“他者”立場,二是基礎學理的致思維度而不是技術分析模式。前者使理論思考持存一種反省和懷疑精神,后者則使對問題的思考更重視意義承載和價值剖析。
- 省社科聯召開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警示教育會
- 湖南省社科聯九屆二次常委會會議召開
- 2025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啟動
- 240余項湖南社科普及活動清單來啦!等你來解鎖……
- 倒計時1天!湖南省社科普及主題活動周明日啟動
- 倒計時2天! 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即將啟幕
- 湖南省社科普及讀物專區在湖南圖書館亮相
- 省社科聯開展“書香潤社科·青春擔使命”“五四”青年主題讀書分享會
- 2025年永州市社科普及活動周啟動
- 婁底市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座談會召開
- 《常德通史》編纂工作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 湖南省周敦頤理學文化研究會召開成立大會暨周敦頤理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 湘潭市社科聯到會祝賀湖南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現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 湘潭市社科聯赴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調研立項課題推進情況
- 湘潭市社科聯開展“我愛湘潭我的家”志愿服務活動
- 張家界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七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