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土司研究——一種政治文化的歷史人類學觀察
文章來源:湖南科研網 作者:吉首大學科研處 時間:2011-09-07 08:00:00吉首大學成臻銘教授撰寫的著作《清代土司研究——一種政治文化的歷史人類學觀察》獲湖南省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簡介如下。
一、內容提要
該書歷時十三年寫成,2008年6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并被特別推出,分十一章共64.3萬字。其內容是:導論,討論土司政治文化理論研究概況、意義、價值、內容與方法,提出基本的土司政治文化分類概念。第一章,土司區的變動與土司城的變遷。第二章,清代土司城的地理位置、建筑選點、朝向以及內城、外城、城郊的建筑布局。第三章,土司政治文化互動格局。第四章,不同類型土司的社會階層與等級。第五章,土司土舍的稱呼、結構職能與承襲。第六章,土司貴族衣食住行娛、婚喪禮俗等行為方式。第七章,土司衙署外觀與外朝、中朝、內朝的結構功能。第八章,各類型土司政府的中樞、內務、立法會議、行政、司法、軍事、監察機構及其職能。第九章,土司地方三級行政與土目的結構和職能。第十章,土司政治文化特點及其成因,需要深入解決的問題。
二、成果價值
(一)選題的科學性及意義。土司雛形于兩宋之交,結束于新中國1958年民主改革完成之時,前后歷時八百年。土司研究已走過整整一個世紀的歷程。1908年到1998年之間,先后形成土司現狀和土司制度源流兩大研究領域,以及較為完整的土司制度研究體系。1999年以后,土司文化遺產進入民族文化遺產保護、開發之列,土司文化、土司文化旅游和土司政治文化等研究新領域由此逐漸形成。該書首次對該新領域的研究理論進行系統建構,不僅將土司制度研究由國家層面縱深推進到土司內部社會層面,而且在政治文化的廣闊視域中對土司社會各類制度進行動態的橫向考察,使土司研究不再是多學科難以介入的獨學或絕學,便利當今民族地區各級政府進行文化事業建設。
(二)研究難度,資料收集情況及價值大小。該書研究難度主要在資料的收集與土司內部社會的分類解讀方面。作者在二十年的實踐中逐步積累材料,直接引用文獻達500余種,其中民間文獻有35種之多,另外參閱包括68個網頁在內的田野資料。首次引用民間文獻和田野資料,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官方文獻對土司基層社會關注的不足。加之該書綜合運用政治人類學、歷史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等方法解讀史料,清晰展現土司社會內幕,因而具有很好的可讀性與實用性。
(三)理論上和研究方法上的創新。該書在一個觀點、兩個目標、三個層面、四個視角、五個領域的大原則之下展開我國土司政治文化的斷代史研究,建立了基本的土司政治文化分類概念體系。理論上,該書首次提出鑒別土司的二十八字理論、土司類型理論和土司政治文化互動理論,以及土司自署職官和土司帶的概念范疇,對深入研究土司時期的民族政治史具有重要的理論參考價值。方法上,該書以“國家/社會”分析框架為經和政治文化分析框架為緯(包括心態、行為、制度和物態等)研究土司,改進了單純、孤立研究土司制度的方法。
(四)對學科建設和實際工作的貢獻及國內外同類研究成果的綜合比較等。在學科方面,該書系我省重點學科下面歷史人類學和傳統政治文化研究方向的首批成果,也是吉首大學民族史學科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其建立的基本的土司政治文化分類概念體系直接催生了后來的專門學——土司學。在實際工作中,該書深度刻畫的土司政治文化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設、村民自治制度建設乃至反腐倡廉等具有借鑒價值。與反映中國土司制度理論研究進展的著作(依次為余貽澤、江應樑、吳永章、龔蔭、李世愉的專著)綜合比較, 該書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土司制度與土司政治文化之間、田野與文獻之間和官方文獻與民間文獻之間找到了研究結合點,樹立了新的“里程碑”。
- 省社科聯召開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警示教育會
- 湖南省社科聯九屆二次常委會會議召開
- 2025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啟動
- 240余項湖南社科普及活動清單來啦!等你來解鎖……
- 倒計時1天!湖南省社科普及主題活動周明日啟動
- 倒計時2天! 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即將啟幕
- 湖南省社科普及讀物專區在湖南圖書館亮相
- 省社科聯開展“書香潤社科·青春擔使命”“五四”青年主題讀書分享會
- 2025年永州市社科普及活動周啟動
- 婁底市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座談會召開
- 《常德通史》編纂工作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 湖南省周敦頤理學文化研究會召開成立大會暨周敦頤理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 湘潭市社科聯到會祝賀湖南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現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 湘潭市社科聯赴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調研立項課題推進情況
- 湘潭市社科聯開展“我愛湘潭我的家”志愿服務活動
- 張家界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七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