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的總動員和總部署
文章來源:人民論壇11月特(總第424期) 作者:葉小文 時間:2013-11-21 08:00:00◆縱觀一部近、現代世界經濟發展史,連續保持十年、二十年增長的國家有若干,但“三十而立”者寥寥,“四十而惑者”多多
◆我國發展已經走到關鍵路口,面臨難得的機遇,也面臨一堆突出的矛盾、問題和挑戰,化解矛盾之法、解決問題之策、戰勝挑戰之方,惟有改革,別無他途
◆這次改革,是歷次改革中范圍最廣的,涉及到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各個層次,涉及到改革進程各個階段,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部署,是“六個緊緊圍繞”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中國改革作出了總動員和總部署。
總動員:惟有改革,別無他途
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的。
凡涉一國、一民族之改革,乃大勢要改,人心思改,不能不改,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逼出來的。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必然爆發翻天覆地的歷史變革——新中國誕生了。新中國成立30年成就巨大,但“文革”使國民經濟幾近崩潰。鄧小平大聲疾呼: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死路一條!于是,35年改革開放,使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在中華大地像火山一樣迸發,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放光芒。今天,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綜合國力快速增長,世界刮目相看。我們的日子也好過多了,并無“置之死地”之險境。
那么,當代中國面臨什么問題?或者說,是什么問題在倒逼我們改革?
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在創造35年連續增長的奇跡的同時,要進一步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難度加大了。世界上許多經濟體的發展在多年連續增長后,往往出現拐點。盛極而衰,似乎是在劫難逃。縱觀一部近、現代世界經濟發展史,連續保持十年、二十年增長的國家有若干,但“三十而立”者寥寥,“四十而惑者”多多,能繼續走好“第四個十年”的經濟體,當代幾乎沒有。一些發展中國家更是相繼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經濟能否邁過這個坎,走好“第四個十年”?事實上,當前我國經濟已處于增長速度換檔期和結構調整陣痛期,經濟下行的壓力在增大。
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近代大國經濟的發展,都是以工業化和城市化為基本模式,必然涉及到對煤、石油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的大量需求,以及對市場、對資源不斷擴張的需求。近代西方世界在崛起的過程中為滿足這種需求,以堅船利炮、圈占土地和奴役他人來掠奪資源。這雖造就了西方世界近代以來的繁榮,也埋下了它與世界其他部分的仇恨。他們的發展路子是“國強必霸”。但“霸極必衰”,歷史規律無情,衰敗端倪已現。中國當然不會、也不可能再走這種大國崛起之路,必須堅持和平發展。但和平發展也有激烈競爭。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前國際局勢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各國都在加快推進變革,特別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中國不迎頭趕上去,就會再次錯失發展機遇。
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但外部環境中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們仍將長期面對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方面占優的壓力。我們仍將長期面對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施“西化”、“分化”戰略的沖擊。有人希望我們回到封閉僵化的老路,有人則鼓搗我們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我們這樣一個大國,改革必須有原則,有定力。不能改的,怎么說也是不改。一旦在根本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
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依然粗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群眾生活困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突出,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
總之,當前國內外環境都在發生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國發展已經走到關鍵路口,面臨難得的機遇,也面臨一堆突出的矛盾、問題和挑戰。
中國要銳意進取,攻堅克難,實現健康發展、持續發展、科學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化解矛盾之法、解決問題之策、戰勝挑戰之方,惟有改革,別無他途!
總部署:全面深化,六個圍繞
改革,已經進入攻堅區、深水區,如何推進?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最重要的是,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確保改革正確方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總結國內成功做法,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勇于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
這次改革,一是全面。這次改革是歷次改革中范圍最廣的,體現了改革頂層設計的綜合性、統籌性和協調性。二是深入。這次改革內容涉及到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各個層次,涉及到改革進程各個階段,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性質的理論突破,有改革探索實踐的政策確認,有成功改革經驗的制度化完善,有解決現實問題和突出矛盾的攻關性創新。要進一步形成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增強經濟社會的發展活力,進一步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效能,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部署,是“六個緊緊圍繞”:
——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六個緊緊圍繞”,是要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兩個最突出的問題。一是集中反映了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把經濟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促使生產關系更加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二是集中反映人民群眾基本的要求和期盼,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共同富裕的道路,使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解決好社會公平問題。
走活一盤好棋的兩個“眼”
全面深化改革的布局和推進,就像在下一盤頭緒繁多、錯綜復雜、廝殺激烈的圍棋,形勢的駕馭、棋形的死活、力量的消長、最后的勝算,關鍵在是否做出兩個“眼”,而且必須是“真眼”,不能是“假眼”。
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關鍵的“眼”,就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35年前,中國的改革始于鄧小平說的“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資本主義也有計劃”。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四大以來的二十多年間,對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我們一直在根據實踐拓展和認識深化尋找新的科學定位。十五大提出“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十七大提出“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大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我們的認識在不斷深化,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是市場秩序不規范,以不正當手段謀取經濟利益的現象廣泛存在;生產要素市場發展滯后,要素閑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滿足并存;市場規則不統一,部門保護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大量存在;市場競爭不充分,阻礙優勝劣汰和結構調整等等。這些問題,集中表現為行政干預過多、市場體系不完善、監管不到位三個突出矛盾,最突出的是政府行政干預過多的矛盾。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實際上就是要處理好在資源配置中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還是政府起決定性作用這個問題。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意味著要大力推進市場準入和競爭方面的改革。除了個別特殊行業外,各種所有制經濟都可以進入,平等進入,公平競爭,同時也就需要加強監管,防范風險。資源配置指的是生產要素配置,包括勞動、資本、土地,還有技術管理,為此必然導出財稅體制改革、土地改革、利率市場化和匯率決定機制等改革。市場經濟強調消費者主權,又必然推動著金融改革。要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總之,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改為“決定性作用”,盡管是遵循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必然選擇,卻帶來一場更全面、更深刻、更劇烈的變革。
三十多年前的改革,一個“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今天的改革,一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必將有利于全黨全社會樹立關于政府和市場的正確觀念,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有利于抑制消極腐敗現象。市場的作用發揮出來了,群眾求發展的積極性更高了,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就有可能競相迸發,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就有可能充分涌流。
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另一個關鍵的“眼”,是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有一種誤解,認為當前只是在著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而政治體制改革則擱置不動、滯后不前。這次全面深化改革,明確部署了包括加強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建設、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強化權力運行機制和監管體系等諸多方面內容的政治體制改革,目標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如何實現民主,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在探索,主動或被動地充當西方民主制度“實驗品”的都有,結果政治動蕩、經濟停滯、民不聊生。一系列嚴酷現實告訴人們,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民主新路,是一個民族走向成熟的標志。
我們的民主之路,要和平、穩定的民主政治,不要暴力連連、社會動蕩;要統一、和諧的民主發展,不要國家分裂、一盤散沙;要繁榮發展的民主建設,不要經濟停滯、生活倒退;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民主政治,不要官員腐敗、政府變質;要吸收人類民主政治建設共同文明成果,又與本國實際結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避免封閉保守、簡單照搬。
我們的民主之路,要有中國特色、中國創新。2006年,中共中央就明確提出,“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問題取得一致意見,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在努力改進、逐步完善選舉民主的同時,將協商民主作為民主形式之一,在國家權力中樞和社會公眾之間建立起一道橋梁,增強政治體系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凝聚民智,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兩種民主形式結合起來,將有力推動民主政治的新發展。
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把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強調在黨的領導下,以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為內容,在全社會開展廣泛協商,堅持協商于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拓寬國家政權機關、政協組織、黨派團體、基層組織、社會組織的協商渠道;深入開展立法協商、行政協商、民主協商、參政協商、社會協商;發揮統一戰線在協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人民政協制度體系,規范協商內容、協商程序,拓寬協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躍有序地組織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增加協商密度,提高協商成效。
社會發展需要活力,但這種活力又必須是有序活動的,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涌動也不行。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必將有序地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
當然,強調“兩個眼”,決不是只在某個領域某個方面進行單項改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領域改革和黨的建設改革緊密相連,相互交融,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牽動其他領域,同時也需要其他領域改革密切配合。例如,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完善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的政治協商,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意見。中共中央根據年度工作重點提出規劃,采取協商會、談心會、座談會等進行協商。完善民主黨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議制度。相應地,民主黨派就要與時俱進,加強自身建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要與中共“肝膽相照”,自身也要“有膽有識”。相應地,作為民主黨派的聯合黨校的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就必須以改革的精神加強正規化建設,向著建設名副其實的民主黨派的高級政治學院發展和轉型,跨越和升級。
總動員、總部署與凝聚改革共識
中國新一輪改革,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啟動了。
改革之難,首先難在凝聚共識。
過去的改革從重在提高效率起步;新一輪改革既要提高效率也要促進公平,必須著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過去的改革從讓一部分群眾、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破題;新一輪改革要從進一步均衡協調發展,根本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根本扭轉城鄉發展差距拉大趨勢,促進共同富裕入局。
過去的改革側重于利益杠桿的撬動;新一輪改革要從整體增進人民的福祉,就必須看清各種利益固化的癥結所在,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過去的改革多在體制外進行;新一輪改革則要克服體制內產生的障礙,尤其要超越來自各種既得利益的羈絆。
過去的改革可以摸著石頭過河;新一輪改革在越來越深的水中前行,摸得著石頭固然好,摸不著石頭、只看見暗礁潛流旋渦,也得過河!必須識得水性,把握大局,頂層設計,穩中求進,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標和治本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
過去的改革,一個“聯產承包責任制”就解放和活躍了生產力;新一輪改革,則要深入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使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必然牽引出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黨的建設一系列改革。
過去的改革是在僵化封閉、萬馬齊喑中啟動;新一輪改革必須從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思想空前活躍、眾說紛紜中出發。
古往今來的一切改革,首先都難在凝聚共識。“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毛澤東語),但張氏之長嘆,令人傷心:“海內志士,發憤搤捥,於是圖救時者言新學,慮害道者守舊學,莫衷於一。舊者因噎而食廢,新者歧多而羊亡;舊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則無應敵制變之術,不知本則有非薄名教之心。”意思是不知道變通就沒有面對敵情變化制定相應對應之策的能力,不知道本原就會對名聲和教化都產生懷疑。“夫如是,則舊者愈病新,新者愈厭舊,交相為瘉,而恢詭傾危亂名改作之流,遂雜出其說以蕩眾心”。
時代不同了,今天在需要改革這個重大問題上,全黨全社會是有廣泛認知的。但究竟改什么,怎么改?可以百花齊放見仁見智,不可以各行其是互相扯皮,尤其不可以聽任“恢詭傾危亂名改作之流”來“雜出其說以蕩眾心”,把中國引向封閉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幟的邪路。越是認識不統一,就越要善于尋求最大公約數,把13億人的改革共識凝聚起來。
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當代中國改革的總綱領、總動員、總部署。它深刻剖析了我國發展穩定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未來走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愿景、新目標,匯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反映了社會呼聲、社會訴求、社會期盼,凝聚了全黨全社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識和行動智慧。
中國共產黨在關鍵時刻,總能夠凝聚全民族共識。要說中國的優勢,中國共產黨的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這應該是一個方面,而且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凝聚改革共識,看我眾志成城,可以無堅不摧,何懼路險水深。
- 省社科聯召開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警示教育會
- 湖南省社科聯九屆二次常委會會議召開
- 2025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啟動
- 240余項湖南社科普及活動清單來啦!等你來解鎖……
- 倒計時1天!湖南省社科普及主題活動周明日啟動
- 倒計時2天! 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即將啟幕
- 湖南省社科普及讀物專區在湖南圖書館亮相
- 省社科聯開展“書香潤社科·青春擔使命”“五四”青年主題讀書分享會
- 2025年永州市社科普及活動周啟動
- 婁底市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座談會召開
- 《常德通史》編纂工作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 湖南省周敦頤理學文化研究會召開成立大會暨周敦頤理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 湘潭市社科聯到會祝賀湖南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現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 湘潭市社科聯赴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調研立項課題推進情況
- 湘潭市社科聯開展“我愛湘潭我的家”志愿服務活動
- 張家界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七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