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易闡釋的“城鄉中國”邏輯
文章來源:北京日報 2013-11-25 作者:周其仁 時間:2013-11-25 08:00:00土地城市化超過了人口城市化,這叫城市化,還是叫逆城市化呢?
中國很大,不過這個很大的國家,可以說只有兩塊地方:一塊是城市,另外一塊是鄉村。中國的人口很多,不過這十幾億中國人,也可以說僅分為兩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鄉下人。這樣看,城鄉中國、中國城鄉,拆開并攏,應該就是一回事。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城鄉美國、城鄉德國、城鄉法國或城鄉日本,更可以說城鄉巴西、城鄉印度和城鄉俄羅斯,因為除了少數例外,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土地人口,差不多一概都是城鄉兩分天下。“城市國家”(citycountry)是有的,譬如新加坡,整個國家由城市組成,完全沒有鄉村,不過那里的城市人,不少還是從周邊其他國家的鄉村里來的。倒是沒有“鄉村國家”這回事——整個國家全部由鄉村組成,完全沒有城市——不但當今沒有,似乎很遠久之前也從來沒有過。《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先生的名著,20世紀40年代發表的時候,中國早有了城市。費老本人受教過的蘇州大學和清華大學,都在有名的中國城市里;后來他到倫敦大學深造,更是地處世界大都會。或許是城鄉之間深刻的分野,才激發前輩學人認知城鄉、認知中國。
這是說,一個國家分為城鄉兩個世界,是相當普遍的現實。當然,普遍性總是隱藏在一個個的特殊性當中。概而言之,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城市所占比例高,城鄉之間的差別不那么大,所以人們一般不取城鄉角度討論經濟社會問題。像美國和法國,如去年即2012年皆大選之年,不過好像沒有聽說哪一黨哪一派拿那里的城鄉問題說事兒。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低收入經濟體,城市部分比例小,城鄉之間鴻溝大,這就決定了國家發展的基礎、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這也不難理解,要是絕大多數人都是農民,那么離開了農村、農業和農民狀況的根本改善,國民經濟是搞不起來的。
城鄉中國本就是一個發展中的經濟社會結構,所以無可避免地帶有城市化率低、城鄉差距大的特征。可是幾十年來中國在戰略、體制和政策方面不斷的選擇與實驗,也讓今天的中國城鄉具有若干鮮明的、不容漠視的特色。其一,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后;其二,市場改革激發了天量的城鄉人口流動,不可逆轉地改變了經濟機會的版圖分布,也形成著新的社會結構;其三,城市化加速與經濟高速增長相伴,造就了城鄉關系極為夸張的緊張。
并沒有把握說,這些現象他國全無,唯我中華獨有。但是橫看豎看,這樣的三個現象交織到一起,把以十億計數的中國人都網羅其中、欲罷而不能的,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多見的機會。不是嗎?就以2012年的春節為例,僅鐵道部公布的春運人數就達2.21億人次;算上公路、水路和民航,春節前后40天全國客運量過了30億人次!實在是沒有什么可比的:世行有報告說美國每年3500萬人更換居所,也是人口流動的大國。不過,那邊是長期搬遷,這廂卻是短期探親,過完了年節還要“打道離府”的。再往上追,19世紀60年代的美國無疑也是個發展中國家,西部大開發、大搬遷青史留名。可是以我2003年在耶魯法學院圖書館里查看到的資料,當年的美國移民多半就是舉家西行,不似我們這里,光留守兒童和留守婦女就有好幾千萬。
讓我輩無法別過頭去置之不理的,不僅僅是城鄉中國悲喜糾結,還因為在這些現象的背后,有著尚不容易闡釋的邏輯。工業化搞不起來,城鎮給不了鄉下人更多的機會和容納空間,好懂;可是國家工業化如火如荼,城市大門卻對農村緊閉,卻實在不好懂。再有,人往高處走的動力學,好懂,所以工業化、城市化伴隨大量移民,不斷從低收入的鄉村地區移向機會與收入較高的城市,也好懂。從這個邏輯出發,城鄉的收入差距大,才刺激強勁的進城移民運動,等到更多的農村移民融入城市,城鄉之間的人均收入水平就可以趨近。可是迄今為止,中國的城鄉差距激發的似乎只是“進城打工”,他們在年輕力壯的時候到城市賺錢,年紀大了還是回家。這豈不是說,城鄉收入之差,縮短一段時日之后又要重新拉大?還有那所謂的“土地城市化超過了人口城市化”——從沒聽說過這個別扭概念的讀者,要容我以后細說——豈不是確認,中國城市化的加速意味著人口在空間分布的密度下降?如是,叫城市化,還是叫逆城市化呢?!
最不好懂的,是工業化城市化驅動的國民經濟高速增長,居然給城鄉中國帶來出乎意料的緊張。我讀到的相關新聞,十之六七,要件不是一幅地,就是一處房。奇了怪也:房和地不就是“生產要素”嗎?平平和和地“配置”不就得了?就算市場上供求雙方利益相向,不是還有句老話“買賣不成仁義在”嗎?怎么要鬧得如此火爆,個別場景居然還要舞槍弄棒的呢?個人不相信那些深不可測的“斗爭學說”,而傾向于認為,這里面總是哪個制度和政策環節沒有妥帖。
當然,過于沉重的題材,也不適合拿來連續開專欄。幸好,“城鄉中國”不是這樣的題目。講過的,天下人不是城里人就是鄉下人,或者像農民工,可算在城鄉之間進進出出的流動人——因此估計,對城鄉中國感興趣的讀者可能不少。其次,“城鄉中國”看來嚴肅,其實也蠻有意思的。試舉一例:你要怎樣讓一個老外很快明白什么是“小產權”呢?“smallproperty”肯定滿擰,“informalrights”又多半誤導。也不要以為中國人就個個都知道,看新聞,“國土部又要清理小產權房”云云,那標題里有一個概念是混搭出了錯的——從來只有“小產權地”,沒有“小產權房”。
是的,在城鄉中國的大題目之下,妙趣橫生的小題目多得很。“城中村”,也許各位略有所聞,不過欲知其詳,我們還需要一道前往探查。“村中城”呢?很少聽說,怕要實地看了江陰地方號稱“天下第一村”里那座300米高的摩天樓,我們才算知其然。還有“城中城”呢,幾年來區區在下追蹤訪問過那么幾座,頗有感悟,很樂意與讀者分享。“是城似鄉”則所在多有,費老當年刻畫的“鄉土中國”,不但在觀念與人際關系方面依舊覆蓋著今日的城鄉中國,而且直觀地看,很多大都會城市的不少空間其實還“相當的農村”,人們見怪不怪就是了。中國的城城鄉鄉之間,有多少現象值得梳理,又有多少道理值得探究?
所以,早就想寫一組城鄉中國的系列評論。觀察的基礎還算厚實。自2007年在“50人論壇”成都研討會上聽到當地城鄉統籌的改革經驗之后,這些年來對成都的調查訪問就沒有斷過線。不是我一個,而是一群有此同好的同事和同學。我們不但細看城鄉成都,還參照調查了重慶、長沙、嘉興、天津、京郊、鎮江、南海與深圳,在橫看側看之間尋尋覓覓,期望增加對城鄉中國的認識。一回頭時間還過得真快:2008年1月一起在都江堰大觀鎮茶坪村住在老鄉家里的幾位同學,留學的留學,工作的工作。對越積越多的調查素材,應該是進一步加工的時候了。《城鄉中國》算我開個頭,希望能促使我們的后起之秀寫出更好的著述來。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
- 省社科聯召開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警示教育會
- 湖南省社科聯九屆二次常委會會議召開
- 2025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啟動
- 240余項湖南社科普及活動清單來啦!等你來解鎖……
- 倒計時1天!湖南省社科普及主題活動周明日啟動
- 倒計時2天! 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即將啟幕
- 湖南省社科普及讀物專區在湖南圖書館亮相
- 省社科聯開展“書香潤社科·青春擔使命”“五四”青年主題讀書分享會
- 2025年永州市社科普及活動周啟動
- 婁底市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座談會召開
- 《常德通史》編纂工作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 湖南省周敦頤理學文化研究會召開成立大會暨周敦頤理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 湘潭市社科聯到會祝賀湖南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現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 湘潭市社科聯赴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調研立項課題推進情況
- 湘潭市社科聯開展“我愛湘潭我的家”志愿服務活動
- 張家界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七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