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成都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閻星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郭瀟雅 吳運亮 時間:2013-12-18 08:00:00閻星, 1963年出生,博士研究生,研究員。2004年-2008年就讀西南財經大學區域經濟學專業,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91年7月-2000年3月任成都市計劃委員會(現成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科員、辦公室副主任;2000年3月-2011年8月任成都市經濟信息中心主任(2007年2月-2011年8月兼任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2011年8月任成都市社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成都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領域:地區經濟發展、宏觀經濟、區域經濟管理、區域城市可持續發展等。主要著作:《成都市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成都區(市)縣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政府門戶網站建設》、《成都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重大理論和支撐體系研究》、《改革開放30年·成都經濟發展道路》、《成都市統籌城鄉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3年6月6日到8日,成都成功舉辦了第13屆《財富》全球論壇,這是《財富》全球論壇第四次在中國舉辦,更是第一次選擇了成都這樣的西部腹地的典型內陸城市,全世界的目光聚焦成都。那么,成都究竟有何魔力能夠吸引《財富》全球論壇呢?
閻星:《財富》全球論壇選擇成都,說明成都開始在全球經濟社會事務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世界500強企業紛紛落戶成都便是最好的佐證。改革開放以來,沿海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中國經濟的發展重心由沿海向內陸轉移,推動了內陸經濟的崛起。近些年,成都走出了內陸城市的發展困境,充分利用了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全國和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扮演起了重要角色。成都在近幾年快速發展過程中所進行的實踐探索,成效是顯而易見的。成都已今非昔比,對世界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中國社會科學網:近幾年,“內陸經濟崛起”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熱詞,如何解讀呢?
閻星:中國是地區差異較大的發展中大國,長期以來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嚴重,形成了東強西弱、南強北弱的基本格局,其成因既有歷史、文化、地理區位方面的因素,也有政治和政策方面的因素。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逐步全面融入全球經濟,改革開放是從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漸次推進的,經濟高速增長主要靠沿海地區拉動。中國區域經濟格局的演變不僅僅受國內因素的影響,同時受到全球經濟形勢變化的影響。近30年來,東部沿海地區受惠于國家采取的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率先改革開放的體制政策優勢和全球消費需求的持續增長局面,形成具有較強外部依賴性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成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導區域,在大幅度提升國家綜合經濟實力的同時也快速拉大了東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區域經濟增長模式發生了逆轉,沿海地區的GDP增速已經被內陸地區趕超,成渝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大武漢經濟區、長株潭經濟區等成為中國經濟新的亮點,中國經濟的增長引擎正在由沿海向內陸轉移,中國內陸地區成為全國經濟格局中市場空間最大的區域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陣地,比如內陸的湖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江西等多個省份三年來的年均GDP增速都達到了12%-17%的較高范圍,中國宏觀區域經濟格局受到巨大影響并發生深刻變化,成都這樣的內陸城市能夠迅速崛起就是證明,這一現象被稱之為“內陸經濟崛起”。
中國社會科學網:成都能夠成為西部經濟快速增長區域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閻星:由于新一輪金融危機帶來的發達國家的需求縮水,使得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和進口顯得尤為重要,中國內陸地區的成都自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而這正是成都能夠成為西部經濟快速增長區域的關鍵因素之一。首先,成都自身軟硬環境得到很大改善。經過十年西部大開發,成都交通、投資環境、政策各個方面已大幅縮小與沿海地區差距,正在由封閉、落后的地區走向開放,而成都在統籌城鄉發展等方面已走在全國的前列。其次,世界經濟形勢變動帶來機遇。外向型經濟受到挫折,內需經濟開始發展,尤其是中國內陸的成都已成為具備巨大發展潛力的區域,從經濟規模、人口數量、經濟發展水平方面看,成都已經走過了初級階段,市場已達到一定規模,形成了比較大規模的經濟區,其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很多外商進入正是看中了成都巨大的市場潛力。
中國社會科學網:全球金融危機,為成都帶來機遇,那么成都的新未來面臨的挑戰是什么?
閻星:根據國際上通行的聯合國伊斯坦布爾城市年會提出的城市國際化評價方法,目前,成都城市國際化初級水平的實現程度為99%,中級水平的實現程度為71%,高級水平的實現程度為56%,表明成都國際化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開始邁向國際化城市的中級階段。成都具備全面提升國際化水平的基礎和優勢,要在中西部地區率先基本實現國際化,還需要付出艱辛努力。
中國社會科學網:成都未來發展還有哪些短板需要克服?
閻星:財富全球論壇選址成都是水到渠成,但更主要是看重成都的發展潛力。雖然成都近年來經濟發展勢頭迅猛,但經濟發展中的一些短板和弱項對成都的發展形成了制約。成都市目前的一、二、三產業比重為4.8%:45.8%∶49.4%,第二產業占比突破50%才是評判一個城市工業化充分發育的重要標志,說明成都的第二產業發育還不夠充分。成都第三產業占比超過第二產業的特征,看上去符合工業化后期特征“退二進三”的“倒金字塔”結構。目前的成都總體仍處于工業化中期向后期轉型的過渡期,在經濟形態上還具有商貿流通型城市的特征,產業基礎特別是工業基礎不夠堅實,核心競爭力不夠突出。從經濟總量看,成都在全國直轄市和副省級城市中的排位仍處于第二梯隊中游。如果不能在發展競賽的相持階段贏得先機,就更難在發展差距拉開后的追趕階段爭得主動。
中國社會科學網:全面提升成都城市國際化水平,您有什么建議?
閻星:一是以國際產業轉移為契機,發展融入國際的高端產業。圍繞“三產聯動、雙輪驅動”的發展思路,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以先進制造業為先導,聯動發展現代服務業,構建融入國際的產業發展格局;二是以空陸聯運為突破,建設聯結國際的交通樞紐。航空時代的來臨,為成都依托雙流國際機場建設國際化區域性交通樞紐創造了條件,也提出了要求;三是以全面創新為動力,創建領先國際的區域創新體系。從發展趨勢來看,城市經濟體系正在向知識經濟邁進,創新要素作為知識經濟的基礎,自然在城市國際化進程中被視為重中之重;四是以旅游會展為切入點,搭建邁向國際的交流平臺。成都文化底蘊深厚,是城市國際化進程中塑造個性魅力的重要依托。要將全球化力量與地方優勢相結合,以國際會展和涉外旅游為切入點,搭建起國際化的具有區域性支撐的交流平臺;五是以包容性城市為目標,培育接軌國際的城市環境。包容性城市是聯合國提出的世界城市發展的新目標,對多樣性和差異性的兼容并包已成為國際化城市的主要特征之一;六是以“走出去”為抓手,構建面向全球的內陸開放型經濟。僅僅依靠引進不算真正的國際化,要鼓勵本土的企業、產品、技術、人才等“走出去”才是真正的國際化。
- 省社科聯召開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警示教育會
- 湖南省社科聯九屆二次常委會會議召開
- 2025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啟動
- 240余項湖南社科普及活動清單來啦!等你來解鎖……
- 倒計時1天!湖南省社科普及主題活動周明日啟動
- 倒計時2天! 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即將啟幕
- 湖南省社科普及讀物專區在湖南圖書館亮相
- 省社科聯開展“書香潤社科·青春擔使命”“五四”青年主題讀書分享會
- 2025年永州市社科普及活動周啟動
- 婁底市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座談會召開
- 《常德通史》編纂工作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 湖南省周敦頤理學文化研究會召開成立大會暨周敦頤理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 湘潭市社科聯到會祝賀湖南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現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 湘潭市社科聯赴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調研立項課題推進情況
- 湘潭市社科聯開展“我愛湘潭我的家”志愿服務活動
- 張家界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七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