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涉外學術“有實無名”弊端凸顯
文章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王向遠 時間:2014-02-11 08:00:00近些年中國文化的“外推”或“外傳”,效果如何
近些年來,中國文化的“外推”或“外傳”,效果怎樣?一方面,這個問題已經有許多文章、多次相關的研討會,都談過了?;撕芏噱X,設立不少項目,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效是顯著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付出的代價與努力,與實際的效果之間,與我們的期望之間,是有很大落差的,這一點不得不承認。例如,我們自己出錢出人翻譯成英文、法文等外文的那些名著,在外國的閱讀情況如何?對此,曾有研究者專門對歐美主要國家的圖書館做了借閱率的調查,結果發現絕大多數書幾年中竟然沒有借閱者,而中國譯者自己翻譯的《紅樓夢》,盡管在譯文質量上比老外的要好很多,也不太被外國讀者待見。
這里面的原因當然有很多,概而言之,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單方面地推出去,免不了罔顧別人感受,勉強塞給人家,其實不如人家根據其需要,自己過來取、過來拿。第二,必須看到,許多西方國家對當代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的排斥,也連帶著影響了對中國文化的印象與看法,從而影響我們外推、外傳的效果。第三,中國古代典籍作品,有許多已經遠離現代社會生活,不用說遠離了外國人的現代生活,也遠離了現在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生活,更有一些已經與現代觀念格格不入了。對于外國人而言,只有很少數的人在求知的層面、純學術研究的層面上,才有閱讀的需要。
■涉外學術研究能擴大一個國家的學術影響
中國文化的外推、外傳,都是必要的,但我們要找到一種更加自然而然、更加事半功倍的方法。綜觀中外學術史和文化交流史,一個國家什么樣的文化形態更容易走向世界,更容易被外國所注意、所看重呢?答案似乎應該是:涉外的學術文化、涉外的學術研究。
從比較文化與比較文學的意義上,涉外學術研究(也可簡稱“涉外研究”)是一種跨文化、跨國界的學術研究,包括涉及外國問題的所有領域的學術研究?!吧嫱狻笔请p向互指的,外國學者涉及中國問題的研究叫涉外研究,中國學者涉及外國問題的研究也叫涉外研究。涉外學術研究之所以會受到對方的重視,原因是不言而喻的,主要是因為不使對方感到與己無關。沒有一個正常的國家會對別國涉及自己的研究無動于衷。當然,學術文化不同于政治經濟,它是軟性的,不能期望對方立刻做出反應,但只要涉外研究真正體現研究者獨特的立場和見識,那么對方終究是不會對此視而不見或無動于衷的。
此前聽說某大學的文學院碩士論文開題報告會上,一位搞中國古典文學的教授對搞外國文學的研究生說:“我們研究中國文學,是弘揚中國文化;你們研究日本文學有什么用呢?還不是弘揚人家嗎?”看來,對于“學無東西”的道理,對于涉外學術研究的重大意義,并不是所有學者都能真正理解的。
一些人不知道,我們研究外國決不是為了“弘揚”外國,為了外國而研究外國,而是為了我們自己的需要而研究外國。再準確地說,涉外學術研究是跨文化對話,而不是一廂情愿地朝著對方“弘揚”自己,但與此同時,在言說別國的時候,也可以將自己的思想穿透力、學術創造力、話語投射力,都充分發揮出來,這恰恰是外傳自己思想最為有效的途徑。
■應將國人的涉外學術研究納入“國學”范疇
我主張,要使中國當代文化走向國外,就必須進一步重視和加強涉外研究,而不能只是一味地向外國推銷自己。為此,就要打破狹隘的“國學”觀念。不要認為只有四書五經等傳統的典籍文化及幾大名著才是“國學”、才能代表中國文化。它們只能代表過去的已經固化了的中國文化。而新的、活生生的當代中國學術文化,更應該屬于當代“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對這一點,我們的認識還遠遠沒有到位。
現在也有不少人提出了“新國學”的概念,就是有感于傳統國學的封閉性,希望能夠吸收西學與現代學術的營養,與世界學術接軌,這些主張對打破狹隘的國學觀念是必需的、可取的。但是,即便是廣義上的“新國學”的概念,也沒有明確將中國學者的涉外研究納入進來,而只是包括了外國漢學、中國學。在這樣的觀念主導下,我們的“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或“中國文學對外傳播”的傳播對象,仍然指的是中國文化或者是研究中國自身的學問,而基本上沒有包括中國人對外國問題的研究,沒有包括中國的西方學、東方學的研究。
實際上,中國學者對英法德俄等西方國家的研究的歷史很悠久、成果很豐碩,但我們至今卻沒有“西方學”之名(所謂“西學”并不同于“西方學”,而主要是指來自西方的學問。這是無需多言的)。同樣的,中國學者研究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學術歷史悠久、成果豐碩,但至今仍沒有“東方學”之名?!皷|方學”在歐美各國、日本、韓國都有名又有實,但在中國卻至今連個“東方學”學會這樣的學術組織都沒有,無論是官方頒布的學科目錄還是研究項目指南中,都沒有“東方學”這樣的學科。中國的許多事情常常是“有名無實”,而唯獨研究西方、東方的涉外的學問,卻是“有實無名”。
在這種情況下,近年來我才在有關報刊撰文提出“國人之學即是國學”的主張,認為那些體現了中國學者的文化立場的、蘊含著中國人思想智慧與發現的涉外研究,包括“東方學”研究與“西方學”研究,都應該納入“國學”的范疇。
■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應變“外推”為“外傳”
現在許多人似乎認為,把中國的典籍作品翻譯出去、推出去,這才叫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其實,這種方式主要屬于強力“外推”的方式,而不是自然“外傳”的方式。而真正有創造性的涉外研究,幾乎不用刻意的“外推”,即可自然而然地“外傳”?!巴馔啤笔菃蜗虻模藶樾缘模弧巴鈧鳌笔请p向的,自然而然的。
“外傳”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中的高端的學術文化,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靠我們中國人的智慧、思想、話語來研究外國問題,拿出我們的成果來。這樣不僅會有力地彰顯我們的話語權,傳播我們的文化,而且也由這樣的學術方式而能“掌握”世界。當我們能夠對世界各處“說三道四”、把我們的聲音傳播到世界各處的時候,我們的文化才是真正的“走出去”、“傳出去”。當我們“說”別人的時候,才能使別人側耳傾聽。假如一味地只顧說自己,那往往是自言自語,有時候甚至還會暴露出某種文化自大、文化自卑或文化自戀等不健康的心態。換言之,不僅僅是推銷自己傳統的“國粹”,而更注重我們中國人對當代世界的獨到的關注、評說與研究。因而,只有長期重視涉外學術研究,我們的文化才能更有國際影響力;好好研究外國,也是外傳我們學術文化的一個有效途徑。
- 省社科聯召開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警示教育會
- 湖南省社科聯九屆二次常委會會議召開
- 2025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啟動
- 240余項湖南社科普及活動清單來啦!等你來解鎖……
- 倒計時1天!湖南省社科普及主題活動周明日啟動
- 倒計時2天! 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即將啟幕
- 湖南省社科普及讀物專區在湖南圖書館亮相
- 省社科聯開展“書香潤社科·青春擔使命”“五四”青年主題讀書分享會
- 2025年永州市社科普及活動周啟動
- 婁底市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座談會召開
- 《常德通史》編纂工作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 湖南省周敦頤理學文化研究會召開成立大會暨周敦頤理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 湘潭市社科聯到會祝賀湖南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現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 湘潭市社科聯赴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調研立項課題推進情況
- 湘潭市社科聯開展“我愛湘潭我的家”志愿服務活動
- 張家界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七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