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價值應回歸學術本位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郭立場 時間:2014-02-17 08:00:00近年來,隨著對科研評價的日益重視和量化評價方法的普遍運用,學術論文數量問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不可回避的是,轉型過程中的中國社會存在著浮躁之氣,這種浮躁之氣也侵擾著學術界,影響到部分學者的良心和操行。可以說,只有建立開放的學術評價機制,不以論文數量論英雄,而以論文質量評高下,才能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切實改善現有學術風氣。
目前,社科界職稱評定和學術項目申請大都會與論文發表數量掛鉤,不少人認為這是產生學術不端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作為可以量化的評價指標,論文數量往往和科研人員的職級晉升、學位申請、榮譽地位、獎金待遇等相關聯,因而與論文發表有關的各種學術不端行為便屢見不鮮,致使以論文數量衡量學術績效的評價制度飽受詬病。可以說,當前“學術造假”事件頻出,與科研管理體制存在的一些弊端有關,一些掌握學術評估權力的人,缺乏能力或科學手段對學術成果進行嚴格準確的評估,偏重論文數量而忽視科研工作質量,從而刺激了各種各樣的浮夸、造假,制造了“學術泡沫”、“學術垃圾”。
學術不端行為的結果,侵害的不僅僅是學術本身。它不但破壞了學術規則,敗壞了學術風氣,污染了學術凈地,而且直接損害了公眾利益,對人才培養和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帶來了極壞影響。杜絕學術不端行為,不能僅僅寄托于道德自律,而應尋求制度化出路。制度是一種行為規則,它通過獎勵符合規則的行為、懲罰不符合規則的行為而依特定的方向、目標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乃至信念。為此,在進行制度設計時,就要大大增加學術腐敗者的風險成本,讓“成本遠大于收益”。換言之,要為論文“減負”,讓論文價值回歸學術本位,就必須轉變評判標準和考核機制,只有把論文考核重點由“量”轉到“質”,才不失為維護學術風氣的治本之策。
一個學者要想贏得社會的認同,就本質而言,只有通過徹底的專業化,才能具備信心在知識領域取得一些公認的成就。我認為,扭轉學術風氣根本上要從機制、體制上進行改革,給學者一個拒絕不正之風的機會。對相關主管機構來講,要做的不僅是亡羊補牢,更需要加強前瞻性的學術管理規范化建設,要對學界的學術精神、學術道德、學術研究的價值指向進行有力的宏觀引導,如此才能最終正學術之風,還學界以清。
(作者單位:河南信陽師范學院)
- 省社科聯召開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警示教育會
- 湖南省社科聯九屆二次常委會會議召開
- 2025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啟動
- 240余項湖南社科普及活動清單來啦!等你來解鎖……
- 倒計時1天!湖南省社科普及主題活動周明日啟動
- 倒計時2天! 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即將啟幕
- 湖南省社科普及讀物專區在湖南圖書館亮相
- 省社科聯開展“書香潤社科·青春擔使命”“五四”青年主題讀書分享會
- 2025年永州市社科普及活動周啟動
- 婁底市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座談會召開
- 《常德通史》編纂工作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 湖南省周敦頤理學文化研究會召開成立大會暨周敦頤理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 湘潭市社科聯到會祝賀湖南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現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 湘潭市社科聯赴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調研立項課題推進情況
- 湘潭市社科聯開展“我愛湘潭我的家”志愿服務活動
- 張家界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七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