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清俐 張杰 時間:2014-03-21 08:00:00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從日前閉幕的全國“兩會”到剛剛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我國的城鎮化建設路徑明晰,內涵豐富,影響深遠。
展望未來,城鎮化轉型發展的要求十分迫切,被賦予了更高發展要求的“新型城鎮化”概念應運而生,描繪了中國未來城鄉協調發展的美麗圖景。
《規劃》對于未來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有著怎樣的意義?新型城鎮化在推進過程中蘊含著哪些機遇與挑戰?對于社會科學而言,未來的研究又應聚焦在哪些方面?
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框架思路更加細致、具體
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道路不斷升級。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李國慶看來,作為國家的發展戰略,新型城鎮化的“新”意味著不同于以往的單純追求城市人口規模與區域空間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而是在過去的基礎上,開創了一種新的發展局面。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
“兩會”過后,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框架思路更加細致、具體。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強調,新型城鎮化建設要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即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主任慕海平談到,這“三個1億人”解決了三個問題。一是城鎮化的內涵問題,即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二是城市承載力和城市質量問題,破解了城鎮化發展進程中的“城市病”等問題;三是城市形態和空間布局問題,促進城鎮化的均衡發展。“這符合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總的戰略需要,‘三個1億人’抓住了主要問題。”慕海平說。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馮宗憲認為,與以前的傳統城鎮化相比,“三個1億人”不僅是數字,而是體現出農村人口真正融入城市、持續提供公共產品和生態產品的城鎮化。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副所長任遠告訴記者,“三個1億人”表明在城鎮化過程中,我國要面對超大規模人口流動這一現實問題,這一提法代表了國家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的宏觀規劃、指引。
《規劃》的出臺顯示出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建設思路進一步具體化。《規劃》強調以人為本,明確了未來城鎮化的發展路徑、主要目標和戰略任務,成為指導全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宏觀性、戰略性、基礎性規劃。“《規劃》將城鎮化納入我國現代化建設戰略規劃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慕海平認為,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大約60%的2020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節點,也是我國城鎮化建設從量變到質變的節點,與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性目標一致。
3億人參與是城鎮化最大的動力
城鎮化是我國未來發展所釋放的主要潛力、最大需求,但在推進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社會、經濟、人口等問題。受訪學者表示,新型城鎮化亟待破冰起航。
“城鎮化過程中社會分化增強,戶籍改革滯后于人口遷移和流動,以及城鎮化過程中部分群眾利益的受損、生態環境的惡化等,都是未來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需要綜合考量并加以解決的問題。”任遠表示。
在慕海平看來,目前新型城鎮化最大的問題是體制機制障礙,涉及土地、戶籍、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融資等一系列制度建設。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需要完善,尤其在人、地、錢三大問題上亟須尋求突破。
有學者表示,現有的城鄉發展結構、利益關系結構是城鎮化面臨的主要阻力。“例如土地和政府、城市和農村、地方與地方之間的關系等,我們碰到每一項改革都需要突破原有的發展結構、利益結構,唯有如此,才能創造新的發展空間,使城鎮化有效推進。”任遠說。
李國慶提出,政府的職責是努力打破城市居民與流動人口之間的利益格局、城市與農村的利益格局,創造合理的制度基礎。“三個1億人”涉及我國兩大弱勢群體的根本利益,體現了人的城市化發展目標:一是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目的在于消除城鄉二元格局;二是城市內部固有弱勢群體的生活保障,目的是縮小居民群體內在的社會差異,提高城市自身的文明程度。未來3億人的參與將是城鎮化最大的發展動力。如何充分發揮3億人的內在力量,提高其在城市生活的經濟能力,是實現可持續的新型城鎮化的難點所在。
“部分地區盲目建新區、蓋新房的城鎮化模式是有問題的。”馮宗憲認為,盲目追求開發強度、擴大城市邊界的城鎮化是一種短視而缺乏規劃考慮的行為,不僅忽略了大城市與周邊城市乃至整個區域發展的關系,甚至造成對自然生態及城市自身的建設性破壞。
多學科研究新型城鎮化模式
《規劃》制定了新型城鎮化一系列主要指標,涵蓋城鎮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資源環境等,并提出具體改革目標。《規劃》表明新型城鎮化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這項工程向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了迫切的研究任務。
李國慶介紹說,中國社會科學院正在組織產業、人口、土地、財政、金融、社會、環境等多學科力量,對新型城鎮化加以綜合、長期的學術研究,研究題目將涉及城鎮化的理論支撐、產業支撐、城市空間格局優化與空間分類指導、城市建設管理創新、城市建設融資渠道拓寬研究、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研究、人口管理創新研究。
“這項系統工程的約束條件、政策架構、基層機制等需要進行綜合的規劃與控制。在整個實施過程中還應當關注產業空間、區域空間以及效率與公平等問題。每一項問題都遠非單一學科可以解決,需要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城市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信息科學等學科協同研究。”馮宗憲認為,城市是多樣因素集聚的空間區,對這些因素的綜合考察需要包括文化、教育、民族等多學科多視角的研究。
任遠認為,學術界應該對移民的非農化和市民化、城鄉結構調整、區域結構平衡,以及城鎮化過程中產業結構升級等問題加以重視。
慕海平提出,從制度上破解這些難題,實現從二元結構、二元體制向一元轉型,需要制度經濟學的考察。
雖然國際上一些國家已有城鎮化建設經驗,但其是否適合中國的國情則需要謹慎考慮。慕海平表示,這就要求社科學者做大量細致的考察與研究,確定哪種城鎮化模式更適合中國的具體情況,而不是簡單照搬。 (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 張清俐 張杰)
- 省社科聯召開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警示教育會
- 湖南省社科聯九屆二次常委會會議召開
- 2025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啟動
- 240余項湖南社科普及活動清單來啦!等你來解鎖……
- 倒計時1天!湖南省社科普及主題活動周明日啟動
- 倒計時2天! 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即將啟幕
- 湖南省社科普及讀物專區在湖南圖書館亮相
- 省社科聯開展“書香潤社科·青春擔使命”“五四”青年主題讀書分享會
- 2025年永州市社科普及活動周啟動
- 婁底市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座談會召開
- 《常德通史》編纂工作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 湖南省周敦頤理學文化研究會召開成立大會暨周敦頤理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 湘潭市社科聯到會祝賀湖南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現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 湘潭市社科聯赴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調研立項課題推進情況
- 湘潭市社科聯開展“我愛湘潭我的家”志愿服務活動
- 張家界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七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