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萍:文學創作評論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以《自然抵達》、《生命的意義》為例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要使全社會確立共同的信仰,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念,其目的就是引領全社會的意識,推動中華民族不僅在政治、經濟、軍事上走向復興,更要在文化上走向“復興之路”,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近百年來,因為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的失敗,中國人一直懷著很深的屈辱情結。中西方文明的猛烈沖撞中,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破壞,國學被視為糟粕,傳統文化斷層,意識形態非常復雜。今天的中國要富強,不僅要把握住現代潮流,更要建立現代新理念,在意識形態領域真正強大起來,即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上做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在社會層面上做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層面上做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馳騁在人文領域中的我們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文學作品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天然載體
“文以載道”是中國文化傳播的傳統。文學內容生動活潑,文學形式豐富多彩,百姓易于接受,文學作品讀者眾多,文學內容寬廣,“文以載道”不僅載“政治之道”,還載“為人之道”、“良知之道”。因此,相對于其他藝術形式,文學作品的傳播優勢顯而易見。
二、當前“文以載道”出現的一些問題
今天,隨著網絡文學的凸起,人們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傾向“一過性”的淺閱讀、碎片化閱讀,很多人不像以前一樣細細欣賞作品,而是以把玩的心態去體會文章的微言大義。讀者更關注于語言本身帶來的即時快感,情節的生動抓人,內容的奇異詭絕,因此作者的創作更多在意的是語言、情節、細節、想象,對作品的價值和意義越來越缺乏明確的追求,作品遠離現實的傾向日益明顯。比如云南地震《泥水煮面》,大量媒體包括權威媒體爭相報道。媒體本想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正面宣傳:用“泥水煮面”抓眼球的場景展示戰士勤儉品格,不畏環境艱苦,不講條件救災。而實際效果是,作品一出來,就“真實、誠信”的問題網友展開了網絡大戰,尤其是權威媒體間發生口舌之戰,輿論出現了負面影響;另外,泥水煮面的事實讓讀者對軍隊后勤保障提出質疑和擔憂。
三、文學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文學如何積極引導輿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一點取決是否能反映社會的精神現實,并對全社會產生精神引領作用。這一點,劉克邦先生的散文集《自然抵達》及其評論集《生命的意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1、從作者的層面看
作者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注重對作品價值和意義的追求。
讀《自然抵達》,我們能看到作者身上凝聚著諸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素,比如面對苦難命運,劉克邦先生不屈服,不低頭,堅強抵抗;面對苦難命運,他勤奮努力,自我創造機會努力改變自身命運;面對苦難,他積極樂觀,“將痛苦升華為堅韌,將挫折升華為堅強”。克邦先生知恩感恩,堅守善良,如對妻兒,父母,兒時的伙伴,鄰居,老師同學,老領導,同事,以及主動借錢而不留名的姑娘,萍水相逢的擦皮鞋大姐,作者筆尖流淌的都是娟娟感激之情;對當初因年幼命苦而疏遠父親、因誤會而與同學斷交,因被逼迫上臺批斗老師作者至今滿懷愧疚之情;《車禍現場》里他組織救援,搶救性命,這種有勇氣、有責任感,有社會擔當的形象正是當今社會欠缺的,也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要大力弘揚的。
生活再苦,也要奮斗;生活再甜也要努力,作者的這一形象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通,于無聲處鼓勵、啟示著讀者如何面對個人人生,如何面對整個社會和整個國家。
2、從作品層面來看
文學作品要“講好”中國的故事,傳播正能量,要將思想性與藝術性有機融合,做到生動形象,深入淺出,讓公眾易于接受。
文學作品不僅要講述好中國的故事,還需要加強對優秀作品的評論和推廣,使廣大讀者能找到、讀到好作品而不是在浩如煙海的圖書大廈中如無頭蒼蠅般亂撞。
《自然抵達》中有許多“好故事”是對人性正面價值的弘揚,評論集《生命的意義》對人性正面價值做了更精準、更到位的闡述,如:《疤痕》一文,母親對待打傷兒子的人沒有斤斤計較,表現的是“寬厚仁義”;《六娭姆》一文,劉娭毑純樸、善良、助人為樂,表現的是“鄰里和睦”的畫卷;《老處長》一文,老處長選拔人才,一身正氣,一無所求,這與當下裙帶關系、近親繁殖等社會時弊形成鮮明對比;《餛飩店里的感動》描繪了一幅溫馨的幸福的人間美景圖畫。
《自然抵達》及評論集《生命的意義》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生活化了,讀者能真切地感知、領悟到什么是真誠、什么是積極進取,什么是和諧,什么是感恩與孝敬,以怎樣的方式改變逆境,并將這些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
(作者系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