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蓉:新世紀文學評論如何弘揚社會正義核心價值觀

毋庸諱言,隨著全球新媒體時代的快速發展,新世紀中國的文學創作與評論生態正在發生巨變:一方面,眾多愛好文藝的網民活躍在豆瓣、人人、天涯等網站,QQ、微博等新媒體社交平臺集聚了大量以文藝評論為主題的媒體“群”,另一方面,傳統文藝評論因為內容、思維及其表達方式方面難于適應而日益邊緣化。因此,如何在新媒體時代促進文藝創作與評論,引領精神導向,就成為當下文學評論界需要總結和反思的重要命題。
新媒體對文藝評論的傳統傳播格局形成巨大沖擊和挑戰原因來自幾方面:
首先源自當下中國文學價值判斷標準的混亂乃至缺失。文藝批評有無價值標準?這不成問題的問題如今也都成了問題。今天的中國,社會文化價值理性、價值觀繁復、 多元,這導致了文藝創作和批評在價值方面的混亂。譬如近年來,回歸中國傳統文化的呼聲很高,當下文學創作及評論借此批判商業經濟破壞原有人際倫理時,卻對傳統倫理“吃人”的本質喪失警惕;再比如說,當今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能否建立具體統一的體系和標準?這個問題一直眾說紛紜。有人持價值中立和價值虛無的立場,認為衡量不同的文學,應該使用不同的標準。事實上,在多樣化的時代,更要有相對而大致統一的價值評估體系,有價值判斷和價值尺度的把握。比如,趣味性、感染力的強弱;精神內涵的豐富深刻與否;核心價值觀的體現如何;藝術上的創新與堅守程度等等。否則,就是好壞不分,良莠難辨。
其次,傳統評論的邊緣化與其表達方式不太符合當下信息傳播的規律。有關長期以來,文藝評論工作者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機構,很多人的文章學理性學術性要求決定了他們不太符合新媒體的語言要求,這就更加需要學習。不可否認,在新媒體上,大量“評論”過于強調個人化的意見表達,漠視客觀的評價標準,缺乏基本的學理判斷和思考。但是,新媒體的評論從觀點、語言到表達方式都率性自然,充滿個性魅力,繞開了傳統評論的人情債,接地氣,活潑自由。
面對挑戰,主流文化應該與時俱進,調整自我,有所作為。那么究竟該怎樣弘揚社會正義核心價值觀呢?
1、面對紛繁復雜的新媒體環境,必須牢牢把握好評論的方向。方向是文藝評論的靈魂。只有堅持正確的方向,評論才能發揮出應有的思想教育和審美啟迪功能。文學評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現,這是因為它不僅表述了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本質性內涵,也顯現了中國當代社會意識形態的主流特點。新媒體為評論打開了便捷、即時、互動、多元的廣闊平臺,有利于激發文藝評論的勃勃生機和活力。但是不管在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這一點都不能變。
與此同時,專業評論家要與時俱進,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新媒體信息傳播技能,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自己的理論優勢和專業特長,在新媒體上快捷反應、主動發聲,用開放、平等、對話的姿態,在新媒體上理直氣壯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2、創新文風做好“話語轉化”。好的文風,對于評論的生命力至關重要。傳統評論的邊緣化與其表達方式不太符合當下信息傳播的規律有關。長期以來,文藝評論工作者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機構,很多人的文章學理性學術性要求決定了他們不太符合新媒體的語言要求,這就更加需要更新觀念。新媒體時代,尤其要注重語言和風格的創新。新媒體中的文藝評論雖然不乏為吸引眼球而故作驚人之語者,但網言網語的親和力是傳統文藝評論所缺乏的。當然,必須強調的是,改善和改進文風,不是一味迎合網民的口味,更不是為了簡單地博得粉絲“點贊”而降低品格。
3、用鮮明的評論個性占領新陣地。一方面繼續鞏固和拓展傳統媒體陣地和專業評論陣地,同時廣泛利用博客、電子論壇、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工具開展文藝評論,扶持和推出一批名網站、名博客、名微博、名微信,支持一批具有專業權威性又符合大眾閱讀習慣的文藝評論新媒體平臺。
另一方面,傳統文學評論界要借鑒草根藝術評論注重個性魅力包裝的成功經驗。當下影視評論就從網民中涌現出了一批有影響的草根藝術評論者,發表了一些有價值的文章。他們的評論或許有些簡單粗放,但往往接地氣,有獨到之處,是評論工作活力所在。傳統評論應該努力沖破人情、關系、商業等外力的束縛,有話直說,態度鮮明,才能吸引網民的熱情參與、互動。
(作者系湖南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