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維:文學創作評論是否應該承擔“弘揚”的使命以及如何承擔
談文學作品評論與社會核心價值的弘揚,對高校學者來說是一個別扭的問題。由于強調學術的獨立品格,學者們往往對“弘揚”這個概念保持警惕和距離。因為作為動賓結構的詞組,“弘揚”后面的往往跟的是“主旋律”,學術與主旋律掛了鉤,自然就有了淪為意識形態工具之嫌。因此一般來說,這個話題是一個學者比較回避的話題(雖然國內學術的學理空間其實仍然是被劃定了范疇的,學者做研究本來就不具有絕對性的獨立和自由)。所以我們看到當下的學術研究與社會的關系常常是脫節的。高校學者參與社會文化建構的意識也相當淡薄。那么怎么看待今天的這個命題呢?
第一,進行文學創作評論要有參與社會文化建構的意識。
我們進行文學作品評論要有參與社會文化建構的意識。這種意識其實就是“弘揚”的使命感。古今中外,文學藝術、學術研究不乏“弘揚”的例子。孔子刪詩,其目的就是要弘揚社會的核心價值,傳播正能量。美國的好萊塢電影,它宣傳、弘揚的就是美國的核心價值,回應大眾對美國的想象,所以甚至有“好萊塢建構美國”的說法。
為什么美國的影視產品輸出那么強大,我們都知道,和劇本的編寫有重要關系,他們的劇本創作往往都是以團隊的方式進行,極其專業化,這其實就是一種文化建構的方式。那它和文學批評有關系嗎?我最近看一些西方女性主義和殖民文化研究的文化批評文章,有一點感受。就是西方學者運用新批評方法,將文本分析闡釋得精微極了。符號文本與意義之間的關系,每一個語詞與影像的意義都分析得深刻精彩。我想,他們能如此深諳語詞和影像的運作方式和效果,自然很清楚如何去將價值和意義轉化為形象,融入到語詞和影像中去。社會文化建構是一個系統工程,我相信在這個系統工程里,學者們的這種基礎性貢獻絕對不能被忽略。而我們的文學作品評論者既缺乏必要的文本分析訓練,又缺乏這種主動去建構社會文化的意識。所以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文學作品的評論是具有這種弘揚的使命的。
第二,要具備對話思維。
接下來的問題是怎么弘揚。在今天的多元化傳媒時代,多元文化價值并存的背景下,傳統的文學作品評論方法面臨轉型。如果從弘揚的角度來說,那我們就不能僅僅只專注于對文學作品的審美研究,或者說內部研究,而需要將之納入文化的范疇,探討它與社會的關系。我們今天探討的主題本身就反映了文學作品評論和社會的關系。事實上很多作品成為經典,不是僅僅用其審美就能衡量的。比如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們,他們的作品不一定是最具有審美性,而因為他們文學作品內在具有的社會意義和價值。那么我們僅僅是著眼于其審美分析研究,就無法達成弘揚其價值的目的。今天的文學作品評論不能再是自說自話,把自己當成絕對的話語權掌握者,揮動話語大棒對作品進行評判,也不是只做專門的審美鑒賞家,自品自賞,因為在一個傳媒多元化的時代,傳播的過程是一個選擇同時又被選擇的過程,是否能有效傳播自己的觀點是由話語自身的活力決定的。因此要學會運用對話思維,和作品對話,和作者對話,和讀者對話,和社會對話,從而達到彼此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實現弘揚的目的。
第三,要接地氣。
文學創作評論要更多地正視和關注現實性的創作,吸引大眾眼球的創作,與時代對話,走在大眾潮流的旁邊觀察分析,找到那些在潮流中涌現的興奮點,興趣點,然后進行琢磨、推敲、歸納、引導以及主動地去建構熱點,這才是參與到社會主義文化建構中來。什么叫“弘揚”,自然是讓價值觀廣泛地深入人心,被接受,你不研究大眾的文學消費習慣,怎么來提供最有效的文化產品。學院派的評論往往特別缺乏這一點。玄幻,穿越那么紅,就算它不是經典,你瞧不上眼,你也不能說它不是文學作品,不在批評范疇中吧。所以要弘揚,就要接地氣,要放下身段,才能有與時代潮流對話的能力。
第四、要尊重文學批評的自身屬性。
文學有其自身屬性,例如莫言得諾貝爾文學獎,算是體現了作為文學大國的崛起和強盛趨勢,這肯定是弘揚,是正能量了。但他的小說,卻也反思國民性問題,反思民族的痼疾,歷史的死角。文學創作評論也有其自身屬性,評論也是一種創作,對于作品的形式到內容的分析、批評與闡釋包含了評論者作為主體對于作品文本意義的介入和思考,是一種主體性的建構行為。他建構的不是文本符號,而是對文本符號意義的闡釋,如果這個闡釋成功,那么這個闡釋在今天的多渠道傳播甚至包括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將逐漸被大眾認同,接受,因此評論從本質上來講是有著大眾審美導向和價值導向的責任,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說對于社會價值的文化建構與傳播是有著很大的意義的。所以這一方面它對于弘揚確實會起到作用,另一方面它的屬性也決定了,我們來弘揚,不是違背評論自身的屬性來弘揚,不是直接將這些價值理念和名詞、概念生硬地放進評論里,揮動話語大棒。如果那樣,評論是完成不了這樣一個使命的,因為它在今天的這樣一個文化傳播的環境里,走不了多遠,聲音傳不了多遠。
所以文學創作批評不是簡單的是非判斷,道德判斷,要尊重文學批評的自身屬性,自身范式,你寫的是文學批評,不是別的政治批評或者什么。那么我想還是要立足于作品,立足于文本分析,美學分析,符號分析等等。但你的目的是進入對于社會文化價值的建構,那么你就要將視野擴大到文化的范疇。
只有這樣,文學批評才會不死。
(作者系湖南警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