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念濤:文學的想象力與詩意溫暖

劉克邦先生的散文集《自然抵達》喜獲冰心散文獎。我撰寫了近兩萬字的讀書心得《渾金璞玉 美自天成》,在《湖南工人報》以兩個整版發表,最近又收入余三定教授主編的關于克邦先生散文的評論集《生命的意義》。
今天沙龍的主題是《文學創作評論與弘揚核心價值觀》。就我的創作與評論實踐來看,我覺得,文學評論也是一種再創作。說到底,我們今天討論的實質上是文學創作與弘揚核心價值觀的問題。在物欲橫流的當下,很有意義。也許有人認為,文學已毫無用處。但我要說,最大的“無”就是最大的“有”。所以,莫言說,文學的最大用處在于一點用處也沒有。
需要強調一個前提,文學已不再是為政治服務的工具。當下,如果簡單粗暴地為文學附加功能,不僅是對文學作為藝術的傷害,也是對核心價值觀的褻瀆。
“文以載道”,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文學以其獨特的藝術創造,賦予讀者獨特的藝術享受,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向往真善美。
“緣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學是對人間煙火的藝術提煉。扎根現實生活,插上想象的翅膀,是文學藝術創作的不竭源泉。前些年,《文藝報》開啟了關于“中國作家失去想象力了嗎?”為主題的討論。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文學的想象力。
應該說,改革開放以來,文學突破了純粹為政治服務工具論的束縛。特別是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經典小說《百年孤獨》傳入中國后,中國作家對想象力有了醍醐灌頂般的啟悟,拓展了新的創作資源。韓少功發表《文學的根》一文,掀起了尋根熱。作家們的想象力得到了空前的激活。而且,這種激活是扎根歷史和現實的土壤。作家們的創作激情呈汪洋恣肆之態。涌現了一大批經典力作,如《棋王》、《爸爸爸》、《古船》等。稍晚的《白鹿原》,把尋根文學推向了巔峰。
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應該說,這是對中國作家想象力的充分肯定。莫言的大部分作品,我都讀了。應該說,莫言是先鋒與尋根的結合體。他的扛鼎之作《生死疲勞》,既滲透著馬爾克斯、福克納的影響,又是對偉大中國古典傳統的致敬。莫言的想象力脫胎于西學東漸與本土民間傳統的聯姻。
中國作家的想象力到底在哪里?就我個人的親身體會來說,2006年我在《大家》發表一個中篇小說后,突然之間,我的心恍若掏空了。我的創作激情蕩然無存。有好幾年,我沒有寫東西。直到2010年5月的一天,我寫了一首詩。詩歌點燃了我的激情。詩歌為我打開了想象的翅膀。到現在,感覺自己進入了創作的爆發期。
文學的想象力就在于詩歌。如果文學是皇冠,詩歌就是皇冠上的明珠。詩歌總是耽于奇思妙想。詩歌總是化腐朽為神奇。詩歌是一切藝術門類的深厚底蘊。詩歌總能“以少少許勝多多許”。舉個簡單的例子,遲子建獲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里有句對晚霞的描述,“這是太陽最后的呼吸”,值得玩味。
我想,如果不加強詩歌修養,是很難插上想象力的翅膀的。這就又回到文學的母題: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在當下社會普遍浮躁的功利時代,我們恰恰忽視了這一點。很多作家的語言都是不過關的。網絡時代以前,文學凸顯的是講故事的功能。但現在這個網絡時代,講故事,能講過網絡嗎?網絡是快餐消費文化的載體。真正的文學應該是詩意的表達。真正的文學是讓生活的節奏慢下來。真正的文學是永恒的普世價值觀的載體。
賈平凹說過,我們現在處在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面臨著太多的誘惑。所以有“詩人死了”的絕望聲響。詩人死了等于文學死了。詩歌死了等于文學的翅膀折了。也許你會質疑詩歌過于小眾。但我要說,唐詩宋詞本來就是小眾文學,但成了流傳的經典。有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說得好,他的詩是寫給無限的“極少數”。也就是說,每年都有小眾讀者。
遲子建說過,好的故事,如果沒有詩意語言的表達,就會索然寡味。我想,區分作家的優劣,恐怕要靠詩的視角。
歸納起來,我以為,文學的想象力緣于四個方面:一是緣于熱愛。有個說法“中國的莫言、世界的莫言、勤奮的莫言、天才的莫言”。二是緣于傾訴。事實上,現代人有著普遍的孤獨感。物質豐富,內心深處卻是孤獨的。三是緣于閱讀。當然是閱讀經典,包括對經典詩歌的閱讀。一個普遍的癥候是,當代作家不太愛讀書,或者讀書讀少了。從練書法,我得到啟發,一輩子臨帖,是書法創作的不二法門。同樣道理,一輩子閱讀,特別是閱讀經典,包括經典詩歌,是文學創作的不二法門。四是緣于激情。詩歌點燃了我的激情。奉勸文友們讀詩寫詩,用詩歌的語言去寫小說、散文。
文學的想象力歸結于詩意表達。詩意表達,既包括審美,也包括審丑,如波德萊爾的《惡之花》。
九九歸一,文學應該給人溫暖。藝術地歌頌真善美,藝術地鞭撻假惡丑,這是文學的旨歸。
讀者通過享受詩意蘊蓄的文學作品,心中溫馨蕩漾。讀者通過反復咀嚼一篇文學作品里一兩句詩的語言,喚醒潛意識里的愛。讀者通過讀意境悠遠的文學作品,潤物無聲,棄惡揚善。讀者通過讀意高境闊、充滿想象力、詩心獨運的文學作品,照亮前行的道路。
給人溫暖的文學,毋容置疑,弘揚了核心價值觀。
總之,文學的最高境界,是在詩意的藝術翱翔中給人溫暖,讓人“詩意的棲居”。
(作者系湖南省財政廳經濟建設處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