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倬
文章來源:湖南社科網 作者:吳倬 時間:2014-09-11 08:00:00在社會文化生活的眾多現實問題和理論問題中都涉及價值觀問題。
例如:
在說明文化的實質及其演變規律時,應該從價值觀是文化的實質和核心及社會主導價值觀演變的歷程角度人手去說明。
在論述當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目的時,如果看不到塑造時代精神的實質是建構社會主義的價值觀體系,則顯然沒有抓到問題實質;
在討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也只有把價值觀教育作為德育的實質和核心時,才能認識到德育工作的關鍵之所在;其實,在思想教育和健康心理人格培養中,很多心理、人格問題產生的原因就在于價值觀和思想方法出了問題。
在論及人的全面發展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質問題時,如果不能科學地指出一個人應樹立起什么樣的價值觀才是符合歷史對人成長的客觀要求時,就無法對這一問題做出全面的、正確的說明。
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時,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看作是真理體系、方法論體系和價值體系的辯證統一,才能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有深刻的認識。
因此,在理論上揭示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功能及其與文明、文化和時代精神的關系,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實踐的兩個尺度與價值觀
任何成功的實踐活動必然是遵循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辯證統一的活動。
真理尺度是指實踐的客體的本質和規律對實踐活動的制約。
價值尺度則是指實踐的主體即人的本質和規律對實踐活動的制約。
以房屋建設為例,一棟樓房被建設起來時,除了必須遵循材料制造、力學結構等建筑學客觀規律即真理之外,還必須符合使用者的各種特殊要求,如或適合居住,或適合辦工,或適合商業經營等,所以只有既遵循了建筑學的客觀規律,又滿足了使用者各種特殊要求建設實踐,才能被認為是成功的實踐。在這里,體現了使用者各種要求的主體尺度在成功的實踐中所起的作用顯然是十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識。
價值是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意義。
二、價值觀是一種價值認識
在實踐中人們是如何使價值尺度來發揮制約作用的呢?
事實上,人們是通過價值意識對實踐發揮作用的。價值意識是對人的客觀的主體的規定性、要求和需要的一種意識和反映,它以“評價”、“態度”的形式來反映客體存在對主體的規定性、要求和需要的是否“一致”、“符合”或“滿足”的關系。
關于知識性認識與價值性認識。
認識是主觀對客觀的反映。從反映的對象和內容上看,人類的全部認識可以分為知識性認識與價值性認識兩類。
知識性的認識,是認識主體對客體本身的性質、狀況、結構、規律等的反映,是回答關于“是什么?”“怎么樣?”等問題的認識。
價值性的認識,則是認識主關于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意義關系的反映,是回答關于“好不好?”“要不要?”“該不該?”“有沒有用?”等問題的認識。
例如,關于蘋果的認識,知識性的認識是回答“蘋果是什么?”“蘋果的結構、成分是怎樣的?”“蘋果是怎樣生長的?”等問題的認識;而價值性的認識則是回答“蘋果的味道、營養好不好?”“蘋果能滿足人的哪些需要?”“種植蘋果對于我們有什么效益?”等問題的認識。知識性的認識和價值性的認識一起構成了人類全部認識的總體。
價值性的認識是一種評價性的認識。
價值性的認識是一種評價性的認識,也叫評價,它與知識性的認識有重要區別。
評價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評價是以主客體的價值關系為認識對象的。
評價性的認識與知識性的認識不同,知識性的認識其對象是客體,是以關于客體本身的狀態為反映內容,以獲得關于客體的“真”的認識為目的的;而評價性的認識則以客體和主體之間的價值關系為反映內容,以獲得關于客體對于主體的意義即“善”的認識為目的的。
在日常生活和實際工作中,人們常常要對人或事進行評價,主要是說明這個人或事對于社會、對于別人有什么積極意義或消極意義,從而決定對這人或事應持某種肯定的態度,還是否定的態度。這種通過評價表明態度的活動,就是評價性的認識活動。
第二,評價結果與評價的主體有直接聯系,是依主體而轉移的,是一種主體性的認識。
知識性的認識是人的主觀的反映客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主體的狀態、需要與認識結果之間沒有必然性的聯系,也就是說,認識是不依主體而轉移的。
比如手表是什么?誰的認識都一樣,與你的特殊需要、喜歡不喜歡無關。
而評價性的認識則不同,由于評價是對客體與主體之間的價值關系的認識,因而主體的客觀的存在狀態,包括主體的需要、特點或其他的規定性等作為價值關系的構成部分也就直接對評價結果產生必然的影響,使評價結果依主體而轉移。
第三,評價結果的正確與否依賴于相關的知識性的認識。
評價是關于主客體間價值關系的認識,是對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意義的判斷。人們能否正確地做出這種判斷,取決于人們所具的有相關的知識性認識,包括對客體的屬性、本質和規律,也包括對主體的規定性、需要和發展規律等的認識。只有當人們對主體和客體這兩方面都有了正確的知識性的認識之后,人們才能依據這種認識做出對客體的正確評價。
例如,只有正確地認識了主體的病癥和藥品的性能,才能對癥用藥;只有認識了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必然趨勢,才能形成正確的、為之而奮斗的社會政治理想;只有客觀地了解了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是否對社會有貢獻,才能正確地評價他的人生價值,等等,都是評價性的認識依賴于知識性認識的表現。
評價的這些特點表明:評價并不是一種主觀隨意性的認識活動,它與知識性的認識一樣,是客觀性的認識活動。
關于評價性認識的正確與否問題。
注意:能否認為價值評價既然是一種主體性的認識,那么價值評價就始終是一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分的認識呢?當然不是。
首先,只有當一個人或社會集團在進行評價時是依據相關真理時而得出結論的,這時他的評價才是正確的。
其次,只有當一個人或社會集團在進行評價時,他的價值選擇與人民、人類的價值要求相一致,那么這種價值認識才是正確的,反之,則不是正確的。
最后,實踐是檢驗評價結果的標準。
評價性的認識與知識性的認識一樣,它們都是由于人們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需要而產生的,都是為實踐取得成功服務的;同時,它們也都是人的主觀對客觀的反映,因而也都有正確與錯誤之分。
三、價值觀及其特點
價值意識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非理性的價值意識,它主要表現為人的情感、欲望、意志等。
這些意識形式所表達的是主體對于客體的態度:是接近、親和、傾向于客體,還是疏離、排斥、背向于客體。這種價值意識的特點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模糊含混、不可操控、難以把握、變動不居、個性特征鮮明等特點。
二是,理性的價值意識,也稱為價值觀念或價值思想。
它是在非理性價值意識基礎上形成的,是價值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結果。這是主體關于客體的可以言表、清晰明確、可以操控、可以把握、有邏輯性、相對穩定的價值意識。這種價值意識是人們在生活實踐根據實踐的經驗形成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以指導日常生活實踐的價值意識。它們的特點往往是“一事一議”,即通常是關于某個方面、某個具體的社會生活行為或事物的、內容是有特定針對性的價值意識、價值思想。
如,“鍛煉有益健康”、“勞動是好品格”、“環保是必要的”、“必須遵守交通法規”等。
三是,作為價值觀的價值意識。
價值觀——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形成的關于社會生活和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根本性問題的,具有高度普遍性、概括性和廣泛社會性的價值觀念或價值觀念體系。
一般說來,價值觀是在深層本質和深層規律層面上反映人們關于社會生活和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根本性問題的態度的價值意識。
如,理想(主要是社會政治理想)、人生觀、科學觀、道德觀、審美觀等都屬于價值觀的范疇。
價值觀的特點:
第一,價值觀是關于人們社會生活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根本性問題的價值意識。
比如,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面對生活實踐會形成關于職業選擇、擇偶標準、個性發展要求、休閑娛樂方式、人生意義和目的、對人的價值的理解等等價值認識或價值追求,但是所有這些價值認識、價值追求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有些內容十分重要,是關系到,甚至決定著一個人其他方方面面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關鍵環節。這種關于社會生活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根本性問題的價值意識就屬于人生方面的價值觀的內容。例如,關于人生意義和目的、人的價值的認識是關系著,甚至決定著一個人對人生的方方面面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至關重要的價值認識,這就是屬于人生觀范疇的價值認識,即關于人生問題的價值觀。一個人有什么樣的人生觀就會有與之相應的什么樣的其他方方面面的人生價值的具體的選擇。
第二,價值觀是價值意識中抽象層次最高、最具普遍性和概括性、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從深層本質和深層規律層面來反映人們對社會生活實踐的意義問題的價值意識。
如果說,非理性的價值意識只是從現象的、表面的、初始的層面上反映了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的態度;而理性的價值意識是從經驗的、常識的、初步涉及淺層本質和規律層面來反映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的好惡愛憎;那么價值觀則是人們對社會生活實踐中的重大的、帶有普遍性的根本問題的深層本質的、深層規律性的態度的反映。
第三,價值觀通常是經過理論家的理論推導、論證,具有系統化、理論化特點的價值觀念體系。
第四,價值觀具有普遍的原則性和方法論性質,是處于統攝、制約其他一切價值意識的至上性地位的價值意識。
比如,一個人一旦形成了“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就會不僅對他的職業選擇、善惡評價、幸福標準、擇偶要求、自我實現目標等起著深刻的規定、制約和影響作用,而且還會深刻地改變他對相關事物的情感、意志、欲望等非理性價值意識。我們在這個意義上可以把價值觀說成是人們全部價值意識的核心。
第五,價值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時代性的特點。
由于價值觀的形成是在非理性的價值意識的基礎上和通過對理性層面的價值觀念或價值思想的抽象、概括、提煉和升華作用形成的,因而價值觀具有與客觀現實生活距離較遠,對現實的作用相對間接的特點。
所以,某種價值觀一旦形成,就會保持相對的穩定性。當客觀現實、社會生活實踐發生變化時,與非理性的價值意識和一般的價值觀念或價值思想相比,價值觀的變化、更新要緩慢得多,總會表現出發展、更新滯后,內容、形態保守,運動、變化緩慢的特點。也就是說,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各種特點在價值觀方面的表現是最具典型性的。
比如,社會上至今還存在著資本主義的,甚至是封建主義的價值觀,它們不僅沒有退出歷史舞臺,還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作用。
馬克思關于作為價值觀的人生觀的時代性問題曾經有過深刻分析。他認為,就人生觀而言,它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3種形態:
一是,在自然經濟和“人對人的依賴關系”條件下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人生觀,其特點是“自我犧牲”。
即以帝王、家族或神的利益或觀念為人生的意義和目標之所在。
比如,《紅樓夢》中寶黛悲劇產生之所以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就是這種人生觀在社會生活中發生作用的結果。
二是,在商品經濟和“人對物的依賴關系上的個人獨立性”條件下的資本主義社會的人生觀,其特點是“利己主義”。
即把個人的自由、尊嚴、私欲滿足和個性解放看作是人生的根本要義和奮斗目標。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與人的一切關系都被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所取代。
三是,在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公有制生產方式和以“社會所有個人全面發展為基礎的自由個性”條件下的人生觀,則是揚棄了“自我犧牲”和“利己主義”的先進人生觀,其特點是堅持社會進步與個人全面發展的辯證統一。
主張以“為實現人類解放和人的個性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人生努力的目標。
第六,價值觀還具有民族性、階級性和意識形態性的特點。
第七,價值觀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正確的價值觀是以科學世界觀和相關真理為基礎和理論前提的,是以一個民族的相對較長歷史時期的社會實踐為檢驗標準的。
那么,價值觀在人們的實踐中的作用是怎樣的呢?
價值觀和其他價值意識形式對實踐的作用總的來說有共同點也有特殊性。
它們的共同點在于:
第一,價值意識是對實踐活動起驅動作用的精神因素。價值意識作為對主體的規定性、要求和需要的反映,推動著實踐活動的起動、運作和發展,以滿足人的需要。
第二,價值意識是對實踐起導向的作用的精神因素。它作為實踐的目標引導實踐朝著能夠滿足人的要求、有利于人的利益的方向運動。
第三,價值意識是對實踐起制約、規范作用的精神因素,它作為價值尺度與真理尺度一起制約、規范著實踐的運作,以保證改造外部世界的具體實踐獲得成功。
價值觀對實踐作用的特殊性在于:
第一,它作為人們總體實踐的總目標、總方向,規定著具體實踐活動的目標和方向。
第二,價值觀能夠在一個相當長的社會歷史時期內引導人們前赴后繼、持續不斷地為解決某個社會生活實踐所提出的根本問題而進行不懈的努力。
馬克思主義、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代替那存在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共產黨宣言》,第二章,最后一個自然段)
——人的解放和人的個性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第三,價值觀通常滲透在民族文化中,對以民眾為主體的實踐活動起著凝聚人們完成共同的重大實踐任務的作用。
這是價值觀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功能。比如,斯大林在動員人民群眾起來反對法西斯入侵蘇聯時有一段精彩的演講。他在廣播講話中說道:“這一群喪盡天良、毫無人格、充滿獸性的人恬不知恥地號召消滅偉大的俄羅斯民族,消滅普列漢諾夫和列寧、別林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高爾基和契訶夫、謝切諾夫和巴浦洛夫、列賓和蘇里科夫、蘇沃洛夫和庫圖佐夫的民族!德國侵略者想對蘇聯各族人民進行殲滅戰。好吧,既然德國人想進行殲滅戰,他們就一定會得到殲滅戰!今后我們的任務……就是把侵入我們祖國領土的所有德國人——占領者一個不剩地殲滅掉。對德國占領者決不留情!消滅德占領者!”([英]伊恩·格雷著:《斯大林——歷史人物》,新華出版社1981年版,第418頁。)他的講話極大地激發了蘇聯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我國1998年抗洪救災、2003年非典時期、2008年抗震救災之所以能度過難關,就是靠的我國傳統的奉獻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價值觀作為精神力量的。
四、社會主義核心的價值觀的主要內容與功能
所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是能夠概括作為社會主義實踐諸多目標的最重要方面的價值觀。比如,為什么社會政治理想而奮斗;為塑造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新人而努力;如何克服民族振興的主要障礙之一——我國民眾的科學水平和科學意識低下問題;如何促使全民族形成正確的行為準則;如何提升全民族的自由意識——在民族意識中實現真善美的統一等的。這些都是社會主義實踐活動的主要方面和最主要的努力目標。
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我認為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或信仰。
信仰是關于最高(或極高)價值的信念。通常表現為人們追求的總目標和人們價值體系的最高價值原則或基點。
而理想是信仰對象的未來形象,是具體現實化了的信仰。
社會政治理想通常是所有理想中最重要的內容,它往往統攝、制約著人的其他方面的理想的形成和發展。
現在有一個問題,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而奮斗的根據是什么?憑什么說這是正確的理想?
這是因為:
其一,作為人的存在方式的實踐本質上是批判性的,人們永遠會提出超越不令人滿意的現實的新的要求。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從內容上看是人們關于美好的、毫無弊端的社會的憧憬和向往。
雖然人們關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認識也是在不斷變化、發展、完善的,但是,其根本內容卻是一以貫之的,就是對美好的、毫無弊端的理想社會的追求和向往。
其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古往今來所有先進思想家和人民群眾世世代代不懈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
這說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一切先進思想家和進步人類的一脈相承、世代相襲、始終如一的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這種追求是扎根于人類的本性之中,扎根于社會生活的本質要求之中的,是人類發展必然的、不可改變的本質要求。當然,最終實現這一理想,是一個十分漫長的歷史時期。
其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的一些基本原則,已經在社會實踐中經過檢驗,并且在世界范圍內被普遍認同和接受。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世界上只要還有剝削和壓迫,還有貧困和落后,還有社會不公和恃強凌弱,還有黑社會犯罪和戰爭,人們就會不斷思考關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問題,人們就會為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而努力奮斗。
二是,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
我們必須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人們為什么會產生關于人生觀的思考?
面對短暫而倍受磨難的人生,人們要探索其值得活一回的永恒意義。
人生觀是人們關于人生意義、人的價值、人的幸福和自由的根本看法。人們在個人與他人、社會和歷史的關系中去尋找人生的意義,這就是人們始終在思考人生觀問題的原因。
——人生觀的答案是是什么?
關于人生觀的答案只有兩個:利己主義人生觀和為人民服務或為社會服務人生觀。
但是在任何社會條件下,人們所倡導的主導人生價值觀都是為人民服務或為社會服務的人生觀。人類文明發展史表明,任何社會的主導取向都是肯定、贊揚為社會、歷史做出貢獻的人,而批評、貶斥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損害和阻礙作用的人。其根據在于: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財富的積累和社會從野蠻走向文明。
——人生觀的作用是什么?
正確的人生觀能使不完美甚至殘缺的生命發出完美甚至輝煌的光彩;而不正確的人生觀則會使相對完美的生命變得蒼白甚至邪惡。
三是,堅持真理、崇尚科學的科學觀。
真理和科學在人們心目中具有什么位置,是一個國家、一個人在實踐中能否得到持續不斷的成功的關鍵問題。
堅持真理、崇尚科學,高度重視科學事業的發展,自覺按照真理的要求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保證,也是一個人事業能夠不斷發展的關鍵。
中國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就是科學技術落后;西部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障礙也是缺乏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不少人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不相信科學,不堅持真理。
四是,集體主義道德觀。
人們對此有很多疑問和困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究竟該倡導什么樣的道德觀?我們必須回答以下問題:
——什么是倫理和道德,它們的社會作用是什么?
倫理和道德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倫理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社會為維護自身和諧與穩定而形成的制約人們的行為規范。
道德則是人們關于行為規范的自覺意識。我們通常所說的某人有沒有道德,是指這個人是否有關于遵守社會倫理、社會公德的自覺意識。一個能夠自覺按照社會倫理原則要求做的人,是有道德的人;不自覺的,甚至故意違反的人就是沒有道德的人。
倫理和道德的作用是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的和諧與穩定。其實,在任何社會條件下,社會的主導倫理原則都是要求個人服從社會,否則社會的正常秩序是不可能的到維持的。因此,所有社會所公開推崇的主導倫理原則都要求個人服從社會。
——社會主義的道德原則是什么?它在人們道德實踐中的作用如何?
因此,我們國家的倫理原則是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即有三個基本原則:
其一,必須把社會、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統一起來;
其二,一般說來,社會、集體的利益高于個人利益;
其三,當社會、集體的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社會、集體的利益。
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哲學基礎是:
人的本質是社會性和實踐性,——因此人離不開社會,必須處理好自己與社會的關系;
人與社會的關系在于社會是個人賴以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和前提,——因此,必須優先保證社會的和諧、秩序與發展,所以,當個人與社會發生矛盾時只能要求個人服從社會,否則所有個人都最終會失去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和前提;
社會主義社會制度條件下人們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本質上是一種和諧、互助的關系,——因此,人們能夠實現人與社會共同進步、和諧發展。
可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集體主義的道德理論既能夠在理論上合乎邏輯、自圓其說,又能夠在人們的實踐中得以貫徹,形成良性循環的狀況。促使人們真正做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倫理學是怎樣的?他們在公眾場合會倡導什么樣的道德?
以美國為例,美國理論界在倫理理論上的主導理論是主張個人主義的,他們把個人主義作為倫理思想體系的理論前提。認為只有個人利益是最真實,集體、社會的利益只是個人利益的疊加,抽去了個人利益,后者就是一句空話。所以,在他們看來,人人追求個人利益是天經地義的,只是不能違法。但是,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美國在公眾場合正面推崇的卻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與我們的集體主義原則相當一致的職業道德與行為準則。
這是因為,美國也是人構成的社會,不這樣做,美國就無法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并不是也不應該是社會生活的主導道德原則?
毫無疑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是經濟領域中人們進行經濟活動的主導原則。但是在其他社會生活領域中,如親情、友情和社會政治生活領域中,價值規律不是也不應該是人們行為的主導原則。
為什么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并不能成為經濟領域以外的社會生活的主導道德原則呢?
這是因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影響人們理論思想和道德行為的因素包括以下幾方面:
——人類維持自身種族的生存、繁衍的客觀規律;
——人類維持正常社會生活秩序的客觀規律;
——我國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局部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制度對人的思想行為的要求和影響;
——社會主義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對人們的要求和影響。
因此,顯然不能認為經濟領域的價值規律也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道德行為的主導因素。
——人民群眾呼喚什么樣的道德?
在我國,自覺地堅持集體主義道德,是一個人擁有良好人際關系、獲得良好社會聲譽和群眾威信、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的重要保證。也是建構和諧社會,形成良好社會風尚的關鍵。關于這一點,廣大人民群眾盡管并不能像倫理學家一樣有明確的理論自覺,但是,他們卻能夠對此形成明確的覺悟情感和價值取向。因此,可以斷言,事實上社會、群眾在內心深處是在強烈地認同并且呼喚著集體主義精神、雷鋒精神。
——我們應該怎樣實現對人們在道德觀方面的價值導向?
所謂“導向”就必須提出高于一般人的普遍水準,然而經過努力人們是可以做到的道德原則,從而才能與一般人的道德狀況形成一定的反差,進而產生所謂導向作用。
——“集體主義”“雷鋒精神”正是這樣的道德原則。若倡導“合理利己主義”之類的道德,就只能起負面作用。
五是,真善美相統一的健康、高尚的審美觀。
人生與動物生命的根本不同,還在于人具有對生命的審美感受和審美追求。因此,人會在生活中不僅僅滿足于自身的物質享受,還要追求崇高的、美好的精神境界。
為了說明怎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美好的人生,這就需要對什么是“美”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實踐美學認為,真正的美來自人的實踐,是人在實踐中做到了真和善、取得了一定成功,從而在特定實踐領域中獲得相對自由時的一種愉悅、幸福、美好的感覺。具體說:
真,是在認識和實踐中主體與客體在本質和規律上達到相一致時的狀態。即在實踐中人們做到了認識規律和遵循規律時的狀態。
善,是在成功的實踐中使客體達到與主體的需要相一致,即主體需要得到滿足時的狀態。
美,是當主體在實踐中做到了真和善相統一,因而取得一定成功,即人獲得一定自由時,主體面對實踐成果而產生的愉悅、滿足、自我欣賞、自我贊美的美好感受。
而不真、不善的事物則是不美的。
所以,人們只有自覺地按照社會發展、社會生活的客觀規律辦事,從而做到人生之真;一生致力于為社會、人民造福(當然也內在地包括滿足自身需要),從而做到人生之善;這樣,他才能感受到成功和自由的喜悅、人生的價值與美好,才能擁有所謂的審美的人生。
因而,美也具有重要的思想情操教化功能。因為任何美好的事物總是與真和善聯系在一起,以真和善為前提的。
因此,我們說美育與德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那么先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功能是什么呢?
第一,總的說來,先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人類的持續發展著的價值觀的集大成者,起著引導人們走向文明、擺脫蒙昧、避免倒退的價值導向作用。
第二,體現了群體價值追求共同性的先進價值觀能夠對群體起著向內的認同、凝聚和向外的甄別、排斥的強大作用,先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當前起著團結海內外中華民族為實現中華崛起、建設成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和諧社會而共同努力。
第三,先進的價值觀構成了先進社會意識的核心內容,對社會進步起著推進作用;某些腐朽、沒落、反動的價值觀則對社會進步起著阻礙作用。當前先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促進中國社會進步起著巨大推動作用。
第四,先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的行為規范作用。
第五,先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先進文化的核心,起著教育民眾、造就社會主義新人的重要功能。
參考資料:
1、吳倬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年)
2、吳倬:《價值觀與文明、文化和時代精神》(萬俊人主編:《清華哲學年鑒2002》,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年)
3、吳倬:《論價值學說的理論要素與觀點分歧》,(萬俊人主編:《清華哲學年鑒2003》,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
2005年
4、吳倬、趙麗:《論馬克思哲學革命的價值目標》(《清華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5、吳倬:《關于價值觀教育方法論的哲學思考》,(《清華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6、吳倬:《論價值學說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闡發和深化》,(萬俊人主編:《清華哲學年鑒2004》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
7、吳倬:《論科學價值觀教育在當代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2年第12期)
- 省社科聯召開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警示教育會
- 湖南省社科聯九屆二次常委會會議召開
- 2025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啟動
- 240余項湖南社科普及活動清單來啦!等你來解鎖……
- 倒計時1天!湖南省社科普及主題活動周明日啟動
- 倒計時2天! 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即將啟幕
- 湖南省社科普及讀物專區在湖南圖書館亮相
- 省社科聯開展“書香潤社科·青春擔使命”“五四”青年主題讀書分享會
- 2025年永州市社科普及活動周啟動
- 婁底市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座談會召開
- 《常德通史》編纂工作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 湖南省周敦頤理學文化研究會召開成立大會暨周敦頤理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 湘潭市社科聯到會祝賀湖南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現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 湘潭市社科聯赴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調研立項課題推進情況
- 湘潭市社科聯開展“我愛湘潭我的家”志愿服務活動
- 張家界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七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