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湖南文化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
文章來源:湖南社科網 作者:省旅游學會課題調研組 時間:2015-02-05 09:23:38內容提要:湖南旅游已發展到一個新的拐點,只有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才能開辟新常態。保護文化資源,發展文化旅游,成為進入新常態的必經之路。為此,本調研報告結合產業發展規律,提出繼續解放思想,轉變產業發展理念,建立科學發展機制,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加強立法保障轉型,實現湖南文化旅游產業可持續性發展。
湖南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發展迅速,已成為我省的支柱性產業。但旅游產品長期片面依賴自然資源,同質化十分嚴重。且由于認識偏差,過度開發,超強經營,旅游資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影響了我省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因此,做大做強湖南旅游業,必須保護旅游文化資源,發展文化旅游,實現旅游產品轉化升級,推動旅游可持續發展。
一、湖南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旅游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推動我省旅游發展的政策舉措。各市、州及區、縣,直到鄉鎮都把旅游業作為經濟發展新的興奮點,不斷加大工作力度。社會各方積極參與旅游發展,形成了產業發展的合力。旅游業發展呈現良好勢頭,產業布局比較合理,行業管理正與世界接軌,國內國際旅游風生水起,滿足了人民生活的需求。
(一)旅游發展勢頭強勁,成為湖南支柱產業。2013年,全省接待國內旅游者3.58億人次,接待國際旅游者230.66萬人次,湖南旅游實現總收入2630.92億元,占全省GDP的11%,成為湖南支柱性產業之一。旅游推動著湖南經濟社會的發展,為促進我省“三量齊升”作出了重大貢獻。
(二)產業轉型正在啟動,文化旅游已經起航。世界旅游發展的一般規律是: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適應觀光旅游轉向休閑旅游,大力發展廣義的文化旅游。全面滿足休閑的核心是文化,只有當旅游產業的軀體結合文化層面的精神時,旅游才有靈魂,才能打造前途無量的休閑旅游。休閑旅游是形式,文化旅游是本質。文化旅游在傳承和創造真、善、美正能量的過程中,不僅具有消費的親和力和市場的普適性,更具有情感的征服力和靈魂的卡塔西斯(凈化)功能。湖南作為南楚之地,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更是中國近代革命的策源地,紅色文化得天獨厚。今日湖南廣電出版,以及休閑娛樂等,聲名顯著。這些資源,為發展湖南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現實基礎,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經過多年的積累,文化旅游在湖南已經開始亮相,開發經營成效初現,產業發展潛力不斷釋放,標志湖南旅游整體的轉型升級已經起航。張家界景區近年一直在探索傳統旅游向現代休閑轉型。2012年,武陵源區委、區政府在湖南商學院休閑產業研究所的支持下,舉辦了一個大型講座,由國際著名休閑專家、英國學者泰勒的休閑旅游主講,為各級干部開拓了國際視野。當年的《魅力湘西》節目,還走上中央電視臺的《春晚》。2013年,省政府將鳳凰、新化、新寧、韶山確定為全省第一批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重點縣,斥3億元巨資予以扶持;2014年,第二批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重點縣(通道縣、永定區等)也已啟動,支持力度空前。
二、湖南旅游產業存在的問題
應清醒地看到,在湖南旅游發展的過程中,因為多年的認識偏差,資源過度開發,企業超強經營,資源破壞有目共睹。目前湖南文化旅游才剛剛起步,雖然發展勢頭良好,但旅游業總體上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重旅游開發輕資源保護。如有的景區景點大興土木,改變了地形地貌,破壞文化遺存;有的古街條石路面變成水泥路面,顯得不倫不類;有的景區建了幾十個所謂的招待所,大煞風景;有的景區客流量過大,對自然和文化環境產生了巨大壓力,實際上已進入破壞性經營的惡性循環之中。
(二)重自然資源輕文化資源。目前湖南旅游產品絕大多數都是自然資源的轉化,對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不力。如服飾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神秘文化,在自生自滅中掙扎;許多制作文化、表演文化、口頭文化等等,隨著最后一批非物質文化傳人的辭世而帶進墳墓;紅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漸行漸遠。我們引以自豪的農耕文化,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速,也勢必處于風雨飄搖之中。自然資源容易商品化、品牌化,可以為急功近利者直接提供利益回報。所以,多年來各方樂此不疲。文化資源若要打造成為商品,打出品牌,不僅需要大量的投資,而且還需要宏觀戰略世界眼光,和曠日持久的苦心經營,周期長,風險大。湖南廣電出版,以及湘菜等,歷經幾代人的努力才有今天;張家界的《天門狐仙》、《湘西魅力》等,也是歷經多年的苦心經營,方成今日的氣候。
(三)無法可依各行其是。國家頒布的《旅游法》、《旅行社管理條例》等,大多是原則性的法律法規,可操作性比較低。由于實際操作中大多無法可依,導致條塊分割,利益至上,各行其是,亂象叢生。如一些地方的舊城改造就破壞了大片古建筑,一些地方新建一些景點崇洋媚外,不倫不類。
三、發展湖南文化旅游的建議及對策
進一步發展文化旅游,前提是先保護好文化資源,而后才是開發利用。由此,湖南旅游業才能永續利用資源,持續發展。湖南旅游發展到今日,主體依然還是傳統產業,未來發展任重道遠。做大做強湖南旅游產業,必須轉型升級,推進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
(一)轉變產業發展理念。 正確認識和處理湖南旅游保護與開發的關系,走出先開發后保護的怪圈。各級政府積極引導,強化監管,讓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成為湖南旅游開發者、經營者和監管者的共識,自覺做到開發與保護并重。同時對違規事件進行嚴肅處理,警示企業樹立正確的義利觀,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以立足今天、著眼明天的境界和胸懷,發展湖南文化旅游產業。
(二)建立科學發展機制。要讓科學發展觀統帥湖南旅游的開發和經營,讓可持續性發展貫穿湖南旅游的發展過程。全省旅游的規劃、開發和經營,尤其是涉及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時,需要引入市場評估、環境評估、倫理評估三種機制,還要引入聽證制度。多管齊下,盡量避免旅游發展過程中的風險、危機、災難,以及有悖社會公德的行為。在旅游景區倡導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社會,努力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文明的和諧。這些深層次問題的化解,在目前體制下,不是哪一個人、哪一個部門所能輕易解決的。可借鑒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地經驗,建設一個強有力的旅游發展委員會,統領湖南旅游的科學發展,實現湖南旅游發展的轉方式、調結構、保增長、惠民生。
(三)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沒有文化的旅游,不僅是殘缺不全的旅游,而且是沒有靈魂的旅游。旅游失去文化,不僅品牌單一,容易出現產品雷同,而且產品缺乏長久生命力。湖南人杰地靈,湖湘文化博大精深,完全可以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百花齊放,為湖南旅游產業更新換代服務。應大力降低入行標準,實行優惠政策,整合社會資金,放水養魚,培植新興文化旅游產業。在規劃打造一批廣電出版等產業文化旅游項目的同時,力爭推出系列民族風、古城古村古鎮、民間歌謠、曲藝戲曲、工藝制作、服飾與風俗等,帶“湘”字號的文化旅游龍頭產品。多樣化舉辦群眾科學、文化、藝術活動。建議全省各類學校圖書館,像武漢大學一樣,向全省人民開放。
(四)加強立法保障轉型。建立法治社會,是當代中國實現國家轉型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規劃了加強依法治國的藍圖。旅游產業的發展,也需要法律的支撐和制約。文化旅游的開拓,更需要法律的規范。湖南旅游的轉型升級,急需法律保駕護航。一方面要結合實際加強立法。使文化旅游產業的規劃設計、開發保護、經營管理,直至安全、衛生、環境、及網絡平臺、旅游投訴等方方面面都有法可依。旅游立法,除國家層面立法之外,省、市(州)、縣(區)、鄉(鎮)四級 ,也可以出臺相關的地方性法規和制度。甚至村一級,也可訂立系列鄉規民約。另一方面要依靠法律解決問題。營造一個法有所禁、法無所禁的發展環境,重點解決當前旅游保護與發展問題,尤其是文化旅游發展問題,進一步推動產業法治,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全省各級政府,依法規范管理,以法律約束旅游發展過程中的短期行為和不作為,防止出現政績工程、重復建設、破壞資源等現象,剎住瞎折騰。主要是執法部門依法監督旅游業開發經營,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企業做到依法開發,合法經營,實現資源保護與產業發展共贏。
(五)加大政策引導扶持力度。建議省委、省政府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納入全省產業升級一盤棋。一是通過金融信貸加大對文化旅游產業的投資,增大湖南省文化產業發展基金,適當向文化旅游傾斜。二是出臺有關政策,適當降低行業準入標準,實行優惠政策,實行減稅免稅。三是整合社會力量和有關資金,培植新興文化和旅游產業。四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沉心靜氣,爭取用10年時間,上下聯動,多方合作,打造文化旅游系列產品,推動湖南從旅游大省變成旅游強省。
(課題主持人:游碧竹,主要研究人員:鄭憲春、劉綿松、鐘永德、鄭焱、許春曉、閻友兵、方世敏、李映輝,唐朝暉、李應昌、張可征)
- 省社科聯召開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警示教育會
- 湖南省社科聯九屆二次常委會會議召開
- 2025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啟動
- 240余項湖南社科普及活動清單來啦!等你來解鎖……
- 倒計時1天!湖南省社科普及主題活動周明日啟動
- 倒計時2天! 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即將啟幕
- 湖南省社科普及讀物專區在湖南圖書館亮相
- 省社科聯開展“書香潤社科·青春擔使命”“五四”青年主題讀書分享會
- 2025年永州市社科普及活動周啟動
- 婁底市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座談會召開
- 《常德通史》編纂工作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 湖南省周敦頤理學文化研究會召開成立大會暨周敦頤理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 湘潭市社科聯到會祝賀湖南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現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 湘潭市社科聯赴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調研立項課題推進情況
- 湘潭市社科聯開展“我愛湘潭我的家”志愿服務活動
- 張家界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七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