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地區特色餐飲文化保護與利用研究
文章來源:湖南社科網 作者:湘西自治州社科聯課題調研組 時間:2015-03-12 15:27:18內容提要:湘西餐飲文化原生態性強,原創性強,文化底蘊深厚。應結合文化旅游業發展,厘清政府與市場邊界,做好項目包裝與招商引資工作,加強餐飲文化研究和宣傳推介,打造和保護湘西特色餐飲品牌,變“吃綠色生態美食”為“享受綠色生態民族文化”,提高旅游餐飲行業的文化含量,給予消費者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
湘西是湖南旅游的龍頭區域,但是旅游餐飲業發展尚屬初級階段,旅游餐飲服務未形成產業鏈,出現同質化等問題,影響旅游收入的增加和旅游業的帶動能力。為此,需要加強湘西特色餐飲文化的保護工作,并因勢利導因地制宜推動旅游餐飲行業的提質升級。
一、 湘西餐飲文化特色分析
湘西餐飲文化原生態性強,原創性強,展現的是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情趣,民族和地方特色鮮明,文化底蘊深厚。
(一)個性獨特鮮明。相對封閉的生存環境、溫潤獨特的地理氣候和多彩多姿的文化融合,致使湘西生成了獨特的餐飲文化,選用食材獨特,加工工藝獨特,口味獨特,充滿個性。湘西特色餐飲文化,主要有六個方面的特征:“正”、“鮮”、“香”、“辣”、“酸”、“簡”。
一是以正為本。“正”指的是味道純正,體現本味,口感鮮爽明正。做菜不大講究復雜工藝和多種食材原料調和,多通過簡單方法來追求和提煉食物的本味。以臘肉為例,湘西和別的地方制作工藝有所不同,必得趁豬剛宰殺鮮肉還熱就立即加鹽腌制,而且不加其它作料, 腌制3-7天后放廚房用細火輕煙熏制1個月以上方使用,常添山油茶殼為生火材料熏制,增其香度和亮度。這樣做的目的,就在于保持臘肉的本味純正,并加以提煉烘托,從而獲得食物的本味。
二是以鮮為神。“鮮”指的是兩層意思,一是味道力求鮮美。湘西居民歷來善作各類時令鮮貨, 極負盛名的四種,有山竹筍、地木耳、香椿、樅菌,俱爆炒即食,取其鮮嫩爽滑。二是菜式鮮見,比較稀罕。山珍野味眾多,有湘西山龜和黑山羊燉的龜羊湯,有各種各樣的蛇肉,有白貍、山羊、野豬、竹鼠、竹雞、野雞、錦雞等等山珍,味道均鮮美,營養價值又高,是湘西餐飲菜式在價格上的標桿,為別處所無。還有些常人不敢食用的食物,比如說,湘西民間小酌常見的下酒菜——蜂蛹、竹蟲、知了猴、桃花蟲等。
三是以香為美。湘西飲食風格粗獷暴烈,極其追求菜式的香味濃烈。湘西大廚追求“香”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一是以火急攻,或爆炒或油炸或生煎,以雷霆手段,使食物外焦內嫩,有香氣有香味有嚼勁。二是濃縮,做菜講究收湯,將香味包裹于食材之內,絕不外溢。三是添加特殊的香料。主要有野蔥、木椒、紫蘇、芭茅韭菜、青蒿等等本地出產的佐香料,根據不同的菜式采用不同的用法。
四是以酸為魄。酸菜是湘西飲食的經典,是湘西人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味,有“辣椒當鹽,酸菜當飯”之說,在湘西戶戶備有酸菜壇,似乎沒有什么不可以做成酸菜,舊時常作為朝廷貢品。按照制作原料的不同,酸食可分三大類:蔬菜酸、肉食酸、糧食酸。蔬菜酸是酸食中的主體,隨蔬菜品種的不同而各具其名,如酸白菜、蘿卜酸、辣椒酸、豆莢酸、野胡蔥酸、大蔸菜酸、蓖頭酸、青菜酸、茄子酸等等。肉食酸顧名思義,是以動物肉為原料的酸食,如酸豬肉、酸牛肉、酸麂子肉、酸雞肉、酸鴨肉、酸魚等,酸魚最有名氣。糧食酸主要以糧食為原料,碾磨成粉拌辣椒粉腌制而成,有包谷酸、糯米酸等。
五是以辣為魂。如果說湖南人是吃辣椒的冠軍,湘西人就是冠軍中的第一名。究其原因,可能是湘西比湖南的其它地方更潮濕,所謂“瘴氣”更濃的緣故。湘西人吃辣椒,可以演繹出幾十種吃法,大體可以歸為兩類,做菜吃或是作佐料。湘西酸辣椒曾經和湘西金絲楠木一樣,都是皇宮貢品。
六是以簡為尚。湘西餐飲設施和器具,講究的是簡約、簡單、節儉的風尚。餐廳四周常常用桐油刷得透亮,中間一溜兒四方桌子,根據人數多少任意拼接,合攏宴最長的據說擺到了100多米長。常常因地取材,本地出產的陶土、竹子、藤蔓、生鐵都是做餐具的材料,富有湘西農家特色。最有特色的是鼎鍋,一般設在堂屋左邊的火塘邊,圍繞鼎鍋生出的一道道相關聯的食譜,以臘味居多。土缽頭運用很廣泛,不僅用于盛飯盛菜,還用來煲湯燉菜,大概是本地有陶土,加工簡易的緣故。竹筒也有妙用,做菜做飯釀酒均可,取其竹香。
(二)文化意蘊深長。湘西的每一道特色菜式,背后均有豐富的民族和地方文化內涵,涉及湘西歷史和現實的各方面,富有感染力和教育意義,至今綿延流傳。
一是民族歷史類。干鍋三臘、爆炒水蜈蚣、土司狗肉、土司鱖魚、三合湯、土司全牛、河水煮活魚、湘西大碗肉、土匪豬肝、土家三下鍋、酸藠頭、苗王油茶等菜式背后的故事,反映了湘西各民族歷史長河里的重要事件。比如干鍋三臘的來歷:嘉靖三十三年臘月,朝廷調湘西土司彭翼南率土兵赴援抗倭,出師之際,正值農歷臘月28,湘西土兵擔心外出飲食不調,口味不合,就帶走大量湘西臘味,以常見的臘雞、臘魚、臘肉為多。每逢大戰前后,必于軍營以大鍋燜煮臘山貨,肉香四溢,土兵食之士氣高昂。江浙士兵和群眾來軍營做客,湘西土兵常用家鄉臘味匯于一鍋款待。湘西三臘初步成形,湘西臘味名聲大噪。
二是民俗文化類。干豆角燉臘豬腳、湘西刨湯肉、紅燒狗肉、土家糍粑魚、土家十大碗、血粑鴨、萬坪豆腐、苗家酸湯、合渣、湘西擂茄子、松脆蜂蛹、社飯、湘西蕨粑、火燒擂辣子、糯米糍粑、糖馓、土家四道茶、土司擂茶等菜式的來歷均于地方民俗有關。
三是紅色革命類。湘西大片黃牛肉、洛塔大肉、香菜炒柴蟲則是革命年代涌現出來的菜式。湘西大片黃牛肉乃賀龍部隊所創,“八一”南昌起義失敗后,賀龍重回湘西,意圖重新拉起一支隊伍。當時湘西地區人民群眾十分貧困,賀龍部隊軍糧有時難以接濟,不得不將地主家的牛充作軍糧。由于是戰爭年代,沒有時間和條件精炒細做,同時又要攜帶方便,所以一個炊事班長將黃牛肉切成大片,鹵熟,佐以大量辣椒。官兵一吃,覺得又香又下飯,保存的時間還比較長,于是湘西大片牛肉在軍營里傳開,后來又傳到了湘西民間。
四是民間故事類。乾州板鴨、黃豆干鍋雞、泥鰍鉆豆腐、苗家酸魚、香爆田螺、蒸年肉、吉首醋蘿卜、湘西酸辣子、湘西餌糕、涼拌折耳根等菜式的來歷,都有湘西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佐證。
五是美好情感類。樅菌炒肉、包谷酸辣椒炒米蝦、曬蘭肉、干椒鴨腳板、湘西外婆菜、酸辣糊、湘西甜酒、酸辣子炒地木耳、胡蔥酸、椒包糯米酸背后的故事,反映了湘西人的美好情操。
六是生活哲理類。干鍋臘味石蛙、黃姐乳豬、水豆豉拌大蔥、湘西蒿草粑背后的故事,表現了湘西民間樸素的哲理。
七是經濟生活類。湘西臘肉、仙泉一魚兩吃、炒臘豬頭、血豆腐、永順青菜酸、龍山大頭菜、獼猴桃汁、鳳凰姜糖、瀘溪齋粉、保靖杠子面、洗車河霉豆腐背后的故事,反映了湘西的經濟生活歷史。
(三)適應現代潮流。湘西餐飲文化雖然比較原始,卻符合當今餐飲消費的發展潮流。一是崇尚綠色生態。湘西餐飲講究以正為本,追求本味,做菜不大講究復雜工藝和多種食材原料調和,不常使用各類添加劑和口味調和手段。這樣一種風格,要求食材品質要高,是本地千百年來經大自然選擇后保留的品種,且一定要是原生態方式種養出來或者是野生的。以湘西土匪鴨為例,作料就兩三樣,工藝又極簡單,然而酥香鮮美、爛而不膩,百吃不厭,關鍵就是用在本地溪谷和稻田里吃小魚蝦、水草、稻谷長大的湘西麻鴨,養殖時間6個月以上。這種綠色生態的餐飲方式,十分適應已經解決溫飽問題的中國人的餐飲升級需求。二是品種豐富。湘西是中南地區的動植物基因庫,山川終年更換清椒之氣,鐘于人,也鐘與物,食材豐富,品種多樣。據統計,僅有特色的食材就上千種,運用不同的排列組合方式,菜式更加豐富,十分符合中國人餐飲消費日漸個性化選擇的需求。三是獨特的味型擁有強大的市場號召力。將酸辣品味發展得淋漓盡致的湘西菜品,通過飲食口味的相通性,使其較易獲得同樣嗜辣喜酸的廣大市場的認可,如云貴川、廣西、江西、韓國、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地區和國家。
二、保護湘西特色餐飲文化
餐飲文化是一個地方、一個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特征,但是過來對湘西餐飲文化研究甚少,以至于湘西餐飲的文化內涵,日漸為人們遺忘。表現在:一是湘菜典籍收錄湘西流派的菜式不多;二是會做湘西菜的廚師越來越少;三是外地餐館推出的湘西菜不多,本地堅守特色的餐館也越來越少;四是全國沒有一本供廚師學習的湘西餐飲教材;五是背后的文化故事已經逐漸失傳。所以,挖掘整理并保護好湘西餐飲文化,對于延續地方文化傳承,豐富湘菜文化,均具有重要意義。
(一)開展文化保護。首先,運用數字化手段記錄。查詢歷史檔案,整理相關資料,建立保護名錄,將其用文字、圖片、錄像等方式保留下來,保護自有知識產權,積極申請專利保護。其次,開展整體化保護工作。重點保護一批餐館,鼓勵一批水平較高的本地廚師保留傳統手藝,保護好文化生成的整體環境。同時保護好傳統品種和種養方法,為湘西特色餐飲產業提供原材料。
(二)培養傳承人。重視傳承人的作用,積極培養湘西特色餐飲傳承人,提供傳承場所,提供必要的經費資助其開展授徒、傳藝、交流等活動,支持其參與社會公益性活動。按照市場化的方法,開展湘西特色餐飲廚師的定級發證工作,并對高級廚師進行政府補貼和獎勵,激發他們勤學苦練提高技藝的積極性。湘西各級職院職校,要編制湘西餐飲專門教材,將湘西特色餐飲文化作為必學科目,列入考試內容,讓餐飲專業的學生掌握湘西特色餐飲的做法和文化內涵。
(三)加強宣傳推介。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加強宣傳推廣,增強湘西餐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策劃開發主題民族餐飲節慶活動,吸引眼球,擴張人氣。二是在各類旅游推廣活動中,將民族餐飲作為亮點進行宣傳,邀請記者、美食專家、旅游中間商等考察湘西餐飲,借助媒體的廣泛宣傳,增加湘西餐飲在全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三是運用微信、微博等現代新媒體,宣傳湘西餐飲文化。推進湘西特色餐飲文化上網工程,傳播湘西餐飲文化。
三、加強湘西特色餐飲文化開發利用
應結合文化旅游業發展,做好湘西特色餐飲文化的挖掘、研究、保護和開發利用,推動經濟發展。
(一)做優餐飲產品。加強餐飲文化研究和宣傳推介,打造和保護湘西特色餐飲品牌,變“吃綠色生態美食”為“享受綠色生態民族文化”,提高旅游餐飲行業的文化含量,給予消費者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一是推動旅游餐飲服務提質升級。按照行業標準加強酒店餐館的管理,為客人提供優質的服務;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通過現代工藝對湘西菜進行改造,保證色香味俱佳;可對建筑進行吊腳樓化處理,店面進行木質化處理,店內裝飾選用土家蠟染或其它民族特色產品;開辟展覽室集中展示民族特色餐飲文化,或在大廳和包間增設相關餐飲文化宣傳;或是增加講解環節,服務員上菜或是其他時間,講解消費者所點菜肴的文化淵源,甚至開展相關表演;或充實和調整菜譜,重新設計菜譜,增加相關文化的內容,可以一桌多份菜譜,讓游客餐前閱讀;或是增加參與性環節,精心創意,保證每桌有一個消費者可參與的項目,使游客可以親自參加某種飲食商品的制作,參加某種飲食風情文化活動,通過以上直觀的展示,幫助消費者了解湘西餐飲文化。二是發展電子商務。設立美食旅游商品銷售區,并配套相關物流服務,以“鏈”式銷售助推餐飲業發展。發展餐飲電子商務,通過網絡對湘西菜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進行配送,形成網絡訂餐→酒店或工廠生產→物流配送→家庭消費的商業模式。
(二)推動產業聚集。根據景區分布和旅游者流動情況,以“美食一條街”或者“美食綜合片區”等形式,面向旅客建立1個或多個特色餐飲產業綜合區,提高產業聚集度,延長產業鏈條,形成規模經濟。整個產業綜合區,可分為五個部分。一是湘西特色餐飲文化集中展示區。按照景點的標準,運用聲光電等現代技術,系統展示湘西特色餐飲文化。二是湘西美食勞作體驗區??梢砸谩皬耐恋氐讲妥馈钡乃悸罚黄撇惋嫎I傳統概念的束縛,將原料的粗加工和烹飪全過程直觀地展示在游客面前。三是湘西特色美食品嘗區。做好規劃,合理布局各種旅游餐館,讓游客能夠選擇到合意的就餐地方。四是湘西特色美食銷售區。集中銷售美食旅游商品,有條件的可以搞前店后廠式,讓旅客買得放心吃得舒心。注意辟出電子商務與現代快速物流的專門通道,建立信任關系,實現長期可持續的購買。五是原材料供應生產區。集中供應,加強監管,保證原材料的品質。集中配套建設一批生產基地,便于參觀和日常管控,節約物流費用。
(三)發展原材料供應產業。依靠小農生產,解決不了湘西餐飲產業化的原材料需求。解決湘西餐飲產業化的原材料問題,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注意區域化布局。規劃一批農業用地,實行土地經營權流轉,將土地整合成家庭農場,或承包給農業企業,從事原材料生產和供應。二是建立扶持政策。可以利用涉農資金,開展農業土地整理,幫助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完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立農業保險制度,降低生產風險;建立綠色生態生產技術服務與推廣體系,幫助生產者提高品質降低生產成本。三是創新模式。運用訂單農業、眾籌農業等新辦法,解決市場和資金問題。
(課題主持人:張立新,主要研究人員:黃煒、田紅玉、彭應國)
- 省社科聯召開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警示教育會
- 湖南省社科聯九屆二次常委會會議召開
- 2025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啟動
- 240余項湖南社科普及活動清單來啦!等你來解鎖……
- 倒計時1天!湖南省社科普及主題活動周明日啟動
- 倒計時2天! 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即將啟幕
- 湖南省社科普及讀物專區在湖南圖書館亮相
- 省社科聯開展“書香潤社科·青春擔使命”“五四”青年主題讀書分享會
- 2025年永州市社科普及活動周啟動
- 婁底市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座談會召開
- 《常德通史》編纂工作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 湖南省周敦頤理學文化研究會召開成立大會暨周敦頤理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 湘潭市社科聯到會祝賀湖南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現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 湘潭市社科聯赴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調研立項課題推進情況
- 湘潭市社科聯開展“我愛湘潭我的家”志愿服務活動
- 張家界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七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