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創新注重實效,在服務社會發展中優化社科普及新平臺
作者:湘潭市社科聯 時間:2015-08-03 22:20:23社科普及是提高廣大干部群眾人文社科素養的重要途徑。近幾年, 我們在省社科聯的精心指導下,緊緊圍繞湘潭市委市政府戰略部署開展社科普及工作,注重創新,務求實效,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在服務地方社會發展中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四個”科普平臺建設情況
1.創建“人文社科大學堂”。大學堂是去年以來我們與市委宣傳部聯合打造的以服務大眾、服務社會為宗旨的大型公益性社科普及平臺。一是在宣講師資隊伍上,依托高校,注重資源整合。去年底,我們廣泛發動,組建了由高校、本土研究專家和機關負責人為主體的宣講團,共納入75位宣講專家。同時,建立了內容豐富的選題庫,涵蓋政治哲學、法治行政、經濟管理、文化藝術、教育心理、現代生活等6個系列的主題,共計195個選題。今年初,我們制定了開展大學堂百場巡講方案。4月15日,湘潭大學教授楊小軍作《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的提升》首場專題講座。目前,大學堂已舉辦13場,申報30多場。二是在宣講形式上,發揮基地作用,注重部門合作。一是注重基地作用。近幾年,我們申報了湘潭市圖書館、齊白石紀念館、市傳統文化研究會3個省級社科普及基地,他們定期開展各類主題科普活動,已經成為公眾交流的重要平臺。二是注重部門合作。我們與市總工會、市直機關工委、市農民素質辦等部門聯合舉辦講壇,實現普及效果的最優化和最大化。有些部門將我們的講壇與他們的內部課堂科學整合,將資源利用更為擴大化,有利于科普工作的推廣。如湘潭綜合保稅區以每月一場的頻率將“講壇”納入單位的學習課程中。三是在講堂管理上,講求精細,注重宣傳與激勵。每一場講座,我們做到精心組織安排。與承辦單位密切協作,落實好時間、場地布置、聽眾組織等工作;做好聯系相關專家溝通、聯絡,告知講學任務和聽眾群體,協助其有針對性地備好課,做好相關服務。在講座結束后,發放“講座效果評價表”,收集各類信息,了解工作效果。同時,為更好地提升大講堂建設水平,我們注重宣傳與激勵。每場講座補助1000元講課費;選取有關講座安排錄制,每年開展精品課堂的評選,并在湘潭人文社科網等市內媒體發布精品課程消息,通過網絡和電視媒體宣傳;全年安排10場及以上講座的舉辦單位可申報“市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對于講座活動組織成效突出的基地予以獎勵,以規范化、持續化的作為推進大講堂建設不斷深化發展。
2.開辦“百姓微宣講”。“微宣講”是以宣傳改革新政為主要內容,以百姓聚居點為主陣地,以“小、精、特”和“短、平、快”為特點,采取專題講座、政策解答、知識搶答、現場咨詢、座談討論、資料宣傳、快板表演、戲曲傳唱等形式開展宣講活動。理論宣講接地氣。根據基層群眾的不同需求,我們聯合市農辦、市衛生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經信委、市文體廣新局、市法院等10多個單位,組織宣講小分隊,走進了企業、機關、社區、學校、鄉村。 如我們聯合市法院來到岳塘區吉安路社區, 組織了主題演講、方言相聲、有獎問答、法律釋疑等節目,通過短小精悍的演講、生動幽默的相聲、積極活躍的有獎問答,為廣大社區群眾以淺顯易懂接地氣的方式向他們普及了四中全會精神、最新修改的法律法規和關乎切身利益的法律常識?;顒蝇F場氣氛熱烈,社區群眾們積極參與,并表示像這樣不冗長而又喜聞樂見的微宣講活動是最受老百姓歡迎的。又如在湘潭縣石鼓鎮大坪臺村“四中全會進基層”百姓微宣講活動中,宣講員們緊緊圍繞“依法治國”這一主題,深入解讀了“依法治國”的深刻內涵,他們沒有照本宣科,而是選擇了群眾身邊的事例,用群眾聽得進、記得住的語言與群眾互動交流,既有深入淺出的理論闡述,又有廣征博引的案例分析,讓群眾明白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和依法治國也是息息相關的。他們宣講主題突出,論述清楚,案例典型,語言樸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鞍傩瘴⑿v”這種內容不求全、聽眾不求多、時間不求長的特點,深受基層群眾歡迎,也得到省委宣傳部門的充分肯定和積極推介。截止到目前,由市社科聯牽頭的“百姓微宣講”已舉辦了15場。
3.舉辦“湘潭文化講壇”。講壇是以市圖書館三樓多功能報告廳為基地定點開講,每月一講。講座面向廣大市民,內容注重突出本土文化特色,以身邊事為切口,深入內部,探析文化根源,在給聽眾帶來知識共鳴的同時,帶來文化共鳴,促成獨具湘潭特色的城市文化的發展。如《湖湘文化縱橫談》是湘潭大學副校級督導員、湖南省紅色旅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劉建平教授全面解讀湖湘文化。在講座中,劉教授以輕松幽默、生動形象、聲情并茂的方式,詳細地闡述了湖湘文化的歷史文脈、源流、特點、弘揚的精神以及對教育的影響。本場文化講座以深厚的文化底蘊根植于湖湘大地,融入了濃厚的歷史感和活躍的時代感,傳承了湖湘文化的思想精髓,弘揚了湖湘文化敢于創新、經世致用的精神,極富感染力。又如李季琨專家的《齊白石與近代湖湘文人藝術家》講座,用生動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從家山學藝、出門游歷、定居京華三個部分講述了齊白石人生各階段與其師友的藝術交往;從不同的角度折射出齊白石一生輝煌的藝術歷程,為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齊白石,更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到齊白石與湖湘文化、湖湘藝術傳統、湖湘文人藝術家群體之間的密切關系?!爸v壇”截止到目前已開講至第八講,從湘學到湖南人精神、從齊白石到湖湘女杰、從容易被湘潭人忽視的湘潭俚語、湘潭的橋到具有代表性的湖湘文化,場場生動活潑,耐人尋味。湘潭文化講壇自去年推出后,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認為文化講壇為了解湘潭歷史文化進程,探索蓮城文化發展足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4.引進“湖湘大學堂”。為豐富社科普及平臺建設,一是引進“湖湘大學堂”品牌欄目,走向基層,為基層大眾服務、為社會服務。去年,我們邀請了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周發源在市委機關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滋養人生》講座,講座中,周發源書記用形象的比喻道出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他還結合一些有趣的故事,國內外的事例將什么是核心價值觀,怎樣用核心價值觀滋養人生娓娓道來。二是邀請名家講學。我們邀請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金牌分析師吳煊來湘機和湘鋼舉辦企業資本運營和理財講座,對目前我國經濟形勢與走向進行了專業獨到的分析,并與與會人員開展互動討論,授課氛圍活躍生動,為湘潭市國企的轉型發展發揮很好的啟示作用。今年5月我們與市婦聯合作邀請了著名教育學者曲剛在市岳塘區會議中心作家庭教育公益講座,500多名聽眾參加,現場反響熱烈,社會評價頗高。
二、科普工作經驗及體會
1.匯聚各方力量,爭取多方支持,發揮“聯”的獨特優勢,是社科普及工作有效開展的重要途徑。作為社科界的聯合組織,最大的優勢在于“聯”,上下聯動,左右聯合,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充滿活力。在潭高校眾多,具有學科門類齊全、高端人才薈萃、綜合研究實力強勁的優勢,更具有熱心參與社會事務、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市社科聯擁有學術機構和社會組織的雙重屬性,既有人才的優勢,又有集聚人才的組織優勢。實現社科資源的優勢互補和功能整合,社科工作才能不斷取得進步和發展。
2.強化普及經費保障,是社科普及工作前健康發展的有力支撐。湘潭市社科普及經費保障機制建設, 2003年開始起步。2004年,根據湘發[2004]23號文件精神,按人均0.1元設立了社科普及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走在全省前列。去年我市科普經費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至人均0.3元,列入常年預算專項支出84萬,由市財政統籌解決到位,為社科普及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如社科普及基地每年根據項目給予一定的專項資助,等等。
3.立足創新平臺建設,注重拓展社科普及渠道,是擴大社科普及覆蓋面的有效措施。近年來,我們樹立“大社科宣傳普及”的理念,創新科普思路,拓展科普渠道,不斷提升社科普及質量,增強吸引力和影響力。人文普及平臺“人文社科大學堂”百場巡講活動,注重整合社科普及資源,通過組織協調高校和知名專家及有關部門,努力提高社科普及面及普及水平與質量;理論政策宣講平臺“百姓微宣講”,注重把冗長枯燥的理論語言通俗化、形式多樣化,貼近了百姓的需求;探索蓮城文化發展足跡平臺“湘潭文化講座”,注重突出地方歷史文化特色;高端學術交流平臺“湖湘大學堂”注重邀請名家、引進高規格、高層次的講座,等等。我們打造的多個社科普及平臺,有效地擴大了社科普及的覆蓋面,滿足了不同層次的群體的知識需求。
- 省社科聯召開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警示教育會
- 湖南省社科聯九屆二次常委會會議召開
- 2025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啟動
- 240余項湖南社科普及活動清單來啦!等你來解鎖……
- 倒計時1天!湖南省社科普及主題活動周明日啟動
- 倒計時2天! 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即將啟幕
- 湖南省社科普及讀物專區在湖南圖書館亮相
- 省社科聯開展“書香潤社科·青春擔使命”“五四”青年主題讀書分享會
- 2025年永州市社科普及活動周啟動
- 婁底市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座談會召開
- 《常德通史》編纂工作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 湖南省周敦頤理學文化研究會召開成立大會暨周敦頤理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 湘潭市社科聯到會祝賀湖南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現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 湘潭市社科聯赴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調研立項課題推進情況
- 湘潭市社科聯開展“我愛湘潭我的家”志愿服務活動
- 張家界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七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