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地寧:湖南金融改革發展的戰略思考
文章來源:湖南社科網 作者:王地寧 時間:2016-02-01 10:32:30湖南省金融學會副會長 王地寧
近年來,湖南金融不斷加快推進改革創新,組織機構不斷完善,整體實力不斷壯大,市場體系不斷健全,服務產品不斷豐富,新興業態不斷涌現,為地方經濟發展尤其是“四化兩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持。但應該清醒地看到,湖南金融的改革發展與經濟的發展并不同步,兩者在全國的占比呈非對稱性,在中部地區,湖南的金融改革也略顯滯后。對此,湖南金融改革發展有如下建議:
建議一:引入機構、豐富主體
首先,優化存量。一是用好農村信用社。在當前農業弱質性、農村金融市場沒有放開的前提下,有限的幾家新型金融機構引進的作用是非常有限,解決農村金融服務問題最主要的出路還是改革發展好農村信用社。要對農村信用社前一輪的改革進行回顧和梳理,明確下一步發展思路和方向,要改革現有農村信用社管理考核體制,把服務三農的效果與農村信用社高管的任免直接掛鉤,使其不敢偏離服務三農的主陣地。二是壯大地方銀行。支持地方銀行引進民間資本和境內外合格戰略投資者,增強資本實力;堅持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強化內控機制建設,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增強盈利能力;支持地方商業銀行穩步跨區域發展,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商業銀行上市。
其次,搞活增量。一是積極爭取各大銀行總行、證券和保險等總公司的金融資源配置,爭取信貸資源、資產處置、股權直投、金融租賃、資產管理、保險資金等資源,支持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打造“資金洼地”“資本高地”。二是吸引各類金融機構區域總部及業務總部入駐,推進設立中小企業專營機構或中小企業金融管理總部、財富管理或私人銀行總部、消費金融中心、離岸金融中心、后臺服務中心等。三是支持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持續健康發展,形成一支扎根基層、服務草根的“支農支小”力量;探索發展一批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積極發展由龍頭骨干企業和專業資產管理機構發起設立的民間資本管理公司,引導更多民間資金通過股權、債權等方式有序服務實體經濟。四是大力引進和培育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積極引進信用評級、資產評估、融資擔保、投資咨詢、會計審計和法律服務等與金融相關的中介服務機構來湘設立法人機構、區域總部和分支機構。
建議二:擴大直接融資,發展保險
一是推動企業上市融資。抓住資本市場發展的機遇,利用滬市、深等證券市場,通過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以及地方的Q/E板等多種形式,積極爭取企業在資本市場上進行上市融資。
二是大力發展企業債務融資工具,鼓勵大型企業集團通過公司債、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定向債務融資籌集資金,鼓勵中小企業通過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券、區域集優票據、資產支持票據、中小企業私募債等創新產品獲得資金支持。密切跟蹤交易商協會在地方企業超短期融資券、市政債等方面試點的動態,積極爭取先行先試。各主承銷金融機構要進一步明確目標、把握重點、完善措施,努力為我省債務融資工具發展多做貢獻。
三是積極運用表外融資渠道,擴大社會融資規模。信托貸款、委托貸款不在貸款調控范圍,是擴大社會融資規模的重要渠道,應鼓勵這兩種方式規范有序發展,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支持銀行本身的資產證券化項目或者信托公司合作推出的信托計劃,置換出貸款或支持一些新的項目發展。
四是加快發展保險服務。完善農業保險經辦機構準入、退出機制,優化條款費率形成機制,加強基層服務網點體系建設,落實農業保險大災風險準備金制度;豐富農業保險產品體系,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特色農產品保險,鼓勵保險機構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開發多檔次保障水平、可組合保險責任的保險產品;支持保險機構開展涉農小額信貸保證保險等新興產品和服務,拓寬“三農”保險廣度和深度。
建議三:促進內涵式增長
一是促進經濟內涵式增長。利用好“一帶一部”的區位優勢(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接合部),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引進來”瞄準世界500強,做強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3D打印、北斗導航、超級稻等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跨界融合,引導傳統優勢產業加快向中高端邁進。對接“一帶一路”,推動湖南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輸變電設備等優勢產業搶占先機,實現由設計到制造、服務的全產業鏈輸出;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加大研發經費投入。
二是促進金融業內涵式增長。強化資本約束,建立健全以資本管理為核心的資本規模約束業務發展的經營模式,制定資本管理的目標,并擬定實施計劃,將銀行的經營結構轉向資本管理為前提、資本效率并重的經營結構;提高資本使用效率,大力發展低資本消耗業務。加快中間業務發展,開拓直接服務實體經濟的新型金融產品,通過發展保函、保理、信用證等表外業務滿足實體經濟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提高資金周轉率,大力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實施差異化經營戰略,做到市場、業務、客戶、產品定位差異化;利用信息網絡技術,降低經營成本,優化內部流程。
建議四:加大金融創新
一是創新金融管理體制。在強化涉農業務全面風險管理的基礎上,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單列涉農信貸計劃,對“三農”貸款情況實行單獨統計、單獨管理、單獨考核;加大貸款審批權限下放力度,對信貸總量大、管理規范的縣域支行,探索開展省分行直管試點;大力推進“陽光信貸工程”,實行辦貸過程陽光化、透明化,簡化信貸審批手續,提高信貸服務效率;優化績效考核機制,實施差別化管理和績效激勵,推行盡職免責制度,切實調動金融機構及從業人員“三農”信貸投放的內在積極性。
二是創新金融服務產品。建議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大型農機具、土地附屬設施、土地承包經營權、存貨、現金流、應收賬款、大額訂單等納入抵押或質押范圍,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直接補貼資金擔保、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等金融產品創新;對資信狀況良好且符合相應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信用方式發放貸款,在試點基礎上,全面推廣主辦行制度。
三是創新服務擔保方式。鼓勵金融機構發展農民合作社成員聯保和風險基金擔保等信貸擔保模式,探索合作社內封閉式成員聯保、合作社信用擔保、合作社“信用+聯保”等擔保方式,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開展互助擔保業務。
建議五:加強金融人才培養
一是加強中高端金融人才引進。著力引進境內外金融創新領軍人才、拔尖人才、緊缺人才和創新團隊,制定完善中高端急需金融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的優惠政策;對于海外熟悉資本運作、擁有行業背景、精通現代管理的創業投資人才到湖南注冊設立創投機構或管理機構者,符合相關條件的,可適當給予省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有關激勵政策和各市、縣對高級金融人才的優惠政策。
二是強化金融人才隊伍的再教育。充分利用湖南在金融教育資源上的優勢,設立金融教育與職業再培訓基地,定期實行人才隊伍知識更新計劃。
三是優化金融人才的管理使用。暢通金融機構與黨政機關的人才雙向交流機制,完善引進高層次金融人才的中介服務體系,規范金融人才流動市場,完善金融人才評價體系、考核激勵機制和監督約束機制。
四是打造湖南新型地方金融智庫。制定出臺智庫發展戰略規劃,建立湖南金融人才資源庫,完善智庫運行機制。
(作者系湖南省金融學會副會長。本文原標題為《湖南金融改革發展的戰略思考》,內容有所刪減。原文系全省改革進行時的“思與行”暨第六屆湖南省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一等獎論文。)
- 省社科聯召開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警示教育會
- 湖南省社科聯九屆二次常委會會議召開
- 2025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啟動
- 240余項湖南社科普及活動清單來啦!等你來解鎖……
- 倒計時1天!湖南省社科普及主題活動周明日啟動
- 倒計時2天! 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即將啟幕
- 湖南省社科普及讀物專區在湖南圖書館亮相
- 省社科聯開展“書香潤社科·青春擔使命”“五四”青年主題讀書分享會
- 2025年永州市社科普及活動周啟動
- 婁底市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座談會召開
- 《常德通史》編纂工作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 湖南省周敦頤理學文化研究會召開成立大會暨周敦頤理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 湘潭市社科聯到會祝賀湖南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現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 湘潭市社科聯赴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調研立項課題推進情況
- 湘潭市社科聯開展“我愛湘潭我的家”志愿服務活動
- 張家界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七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