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少華:湖南生態文明建設的“加減乘除”
文章來源:湖南社科網 作者:尹少華 時間:2016-02-01 10:20:49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尹少華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體現了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既是黨中央在新常態下的重大戰略選擇,也是各種社會經濟問題倒逼而來。湖南作為全國生態建設重點地區和生態環境的脆弱區,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意義十分重大。
【湖南生態文明建設的四大問題】
問題一:生態修復任務艱巨
湖南是林業大省,也是生態脆弱省份。目前,全省“一湖四水”的生態屏障需要進一步鞏固,82萬公頃無林地需要綠化,60多萬公頃坡耕地需要退耕,14萬公頃重金屬污染農田需要治理,40多萬公頃礦山需要造林,因此,生態修復任務還十分艱巨。
問題二:節能降耗壓力巨大
目前我省正處于工業化加速推進階段,工業投資仍是主要經濟增長動力,而工業投資又以高耗能投資為主。今年前三季度,我省六大高耗能行業的增加值,仍占全省規模工業的30%以上;能耗占全省規模工業的78%,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凸顯出我省經濟增長對高耗能、高污染等傳統工業的依賴仍然存在,節能降耗的壓力依然較大。
問題三:生態產業比重偏低
據全省38個工業行業的統計資料,目前湖南傳統工業(鋼鐵、水泥、化工等)的產值約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75%左右;而現代生態型產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的產值占比僅為25%。現代生態型產業比重偏低,制約了湖南的生態文明建設。
問題四: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亟需完善
目前一些地方,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仍然存在“兩張皮”,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還不完善;自然資源產權制度不健全;生態補償制度不完善;排污權與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才剛剛起步;有利于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價格體系尚未形成。
【做好“加減乘除”四篇大文章】
路徑一:做好“生態修復”的“加法”
近年來,我省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田還湖等一系列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生態建設初見成效。但“生態修復”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污染容易治理難、破壞容易修復難。因此,“生態修復”不會在短期內得到解決,必須長期堅持。下一步,我省要充分利用國家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等政策機遇,重點實施湘江保護與治理“一號重點工程”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以山更綠、水更清為重點,強力推進山體修復與“礦山復綠”,通過繼續實施“綠色湖南”與“美麗湖南”建設,著力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綠色城市、秀美村莊。
路徑二:做好“節能降耗”的“減法”
做好“節能降耗”的減法,就是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加大清潔能源的比例,把大力發展以核電、風電為主的清潔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重。要加強政策引導,運用市場機制,積極推進工業、建筑、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和重點單位的節能降耗,努力走出一條能耗排放做“減法”、經濟發展做“加法”的新路子。
路徑三:探索“生態經濟”的“乘法”
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的建設,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須臾不可分離,離開經濟發展抓生態文明就是緣木求魚。因此,生態文明建設,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打造綠色品牌,壯大綠色產業,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共贏;另一方面必須堅持改革創新,大力加強制度建設,如建立生態指標考核制度、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制度等,努力形成生態文明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消費方式,不斷匯聚生態文明建設的巨大能量。
路徑四:做好“綜合治理”的“除法”
做好生態“綜合治理”的除法,一方面要破除傳統的路徑依賴,破除粗放低效的傳統模式,破除政府包辦的傳統思維,建立多元化的生態投入機制,不斷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治理水平和精細化程度;另一方面必須加強生態環境監管,堅決查處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
【推進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創新】
生態文明建設歸根結底要靠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因此,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突破口和長遠大計。
創新生態產業發展制度。一是加快形成促進生態產業發展的機制。通過制度激勵,重點培育綠色食品、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現代生態產業;二是形成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的機制。嚴格執行重點行業排放標準,加快淘汰建材、化工、造紙等行業的落后產能,倒逼傳統行業轉型升級。
創新生態保護市場化制度。一是加快自然資源產品價格改革。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行階梯式水價、電價、氣價制度,充分利用市場手段和經濟杠桿,調控自然資源的使用;二是積極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在石化、水泥、電力等行業率先啟動碳排放權配額交易,并逐步擴大到建筑、交通等行業。同時積極開展林業碳匯抵減碳排放交易的試點。
創新生態補償制度。目前,我省生態補償機制尚不完善,融資渠道和補償主體單一、補償領域窄、補償標準低,因此,要不斷完善補償制度,擴大補償范圍,將生態補償納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同時要運用碳匯交易、排污權交易、水權交易、生態產品服務標志等補償方式,積極探索市場化補償模式,確保各級保護區居民能夠達到當地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創新生態文化培育制度。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造福當代、事關長遠的系統工程,必須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宣傳和生態文化培育。一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生產觀和消費觀,堅決摒棄“重經濟輕環境、重速度輕效益、重局部輕整體、重當前輕長遠、重利益輕民生”的發展觀和政績觀;二要引導群眾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努力在全社會形成生態文明的良好氛圍。
(作者系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教授、博導。本文原標題為《推動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破解、路徑選擇與制度創新》,內容有所刪減。原文系全省改革進行時的“思與行”暨第六屆湖南省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一等獎論文。)
- 省社科聯召開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警示教育會
- 湖南省社科聯九屆二次常委會會議召開
- 2025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啟動
- 240余項湖南社科普及活動清單來啦!等你來解鎖……
- 倒計時1天!湖南省社科普及主題活動周明日啟動
- 倒計時2天! 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即將啟幕
- 湖南省社科普及讀物專區在湖南圖書館亮相
- 省社科聯開展“書香潤社科·青春擔使命”“五四”青年主題讀書分享會
- 2025年永州市社科普及活動周啟動
- 婁底市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座談會召開
- 《常德通史》編纂工作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 湖南省周敦頤理學文化研究會召開成立大會暨周敦頤理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 湘潭市社科聯到會祝賀湖南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現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 湘潭市社科聯赴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調研立項課題推進情況
- 湘潭市社科聯開展“我愛湘潭我的家”志愿服務活動
- 張家界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七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