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遂 譚立:論白居易對《周易》哲學思想的接受
文章來源:湖南社科網 作者:胡遂 譚立 時間:2016-12-28 11:02:15[摘要]白居易深受《周易》哲學思想影響。白居易深刻理解《周易》“陰陽”法則,將動靜、盈虛、禍福、窮達、進退等辯證思想,運用于治國理政和生活實踐之中。深入領會《周易》“感而遂通”哲學思想,認為為政者若秉承天道,以仁德治國撫民,可達成感化天地消減災殃的愿望,是其一以貫之的遵循儒道、關注現實的民本思想的集中體現。白居易研磨天道命理,識陰陽循環往復為常道,知人生窮達禍福為自然,是其處變不驚、隨緣順境、簡易行止、樂天安命的理論依據。
[關 鍵 詞] 白居易 周易 陰陽 感而遂通 動靜 禍福
[作者簡介] 胡遂,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長沙,410082;譚立,湖南大學岳麓書院中國哲學博士研究生,湖南長沙,410082。
白居易(772年-846年)于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年)進士登第,[1](20)歷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朝,是中晚唐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其文章多為詔制、書表,策論、銘誄、信函等,不為當代所熟知。《舊唐書·白居易傳》論曰:“元和主盟,微之、樂天而已。臣觀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荄。非徒謠頌之片言,盤盂之小說。”[2](4360)對白居易文章高度贊譽。當時白居易文章作為科考范文被朝野推重,比詩歌更加顯示出深刻的思想內涵,尤其是闡釋治國理念和處世原則等方面,具有詩歌無法比擬的系統性和思維深度。白居易任翰林、拾遺多年,文章多處運用《周易》原理以闡釋治國方略和人生哲理,為唐憲宗所嘉許和倚重。白居易的易簡順時、樂天安命的生命意識和生命觀深受《周易》影響。白居易對《周易》“一陰一陽謂之道”所引申的動靜、盈虛、禍福、窮達、進退等辨證思想進行了充分的理論發揮和實際運用,是唐代遵從《易》理治國行政的重要材料。
一 白居易對《周易》“陰陽”觀的接受
永貞元年(805年),白居易34歲,在長安任校書郎,作《永崇里觀居》曰:“寡欲雖少病,樂天心不憂。何以明吾志,周易在床頭?!盵3](456)經歷了進士及第、召為翰林、授左拾遺、貶為江州司馬、出任杭州刺史等宦途波折,太和三年(829年),白居易58歲,在長安為太子賓客分司,作《想東游五十韻》曰:“未死癡王湛,無兒老鄧攸。蜀琴安膝上,周易在床頭。”[3](2119)可見白居易對《周易》的重視。白居易祖父白鐄、外祖父陳潤、父親白季庚均為明經出身,白居易與胞弟白行簡、從弟白敏中均進士登第,在當時是名滿寰區的儒學世家。白居易《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陳述祖父白鐄事跡曰:“公諱鐄······年十七、明經及第?!盵4](396)清代徐松《登科考記》曰:“明經科:陳潤。《永樂大典》引《蘇州府志》:‘陳潤是年舉明經,又中奇才異能科?!短圃娪浭隆罚骸悵?,大歷間人,終坊州鄜城縣令。樂天之外祖也?!盵5](376)白居易《襄州別駕府君事狀》述父親白季庚事跡曰:“公諱季庚······天寶末,明經出身?!盵4](402)白居易字“樂天”。胞弟白行簡(776年-826年)字“知退”,元和二年(807年)進士登第。[1](38)從弟白敏中(792年-861年)字“用晦”,長慶二年(822年)進士登第。[1](129)白居易兄弟名、字“居易”行簡”“樂天”“知退”“用晦”均源自《周易》,這是白居易宗族與同時代諸多儒學世家相比較的獨特之處,可以見出白居易及其宗族與《周易》的密切聯系。“居易”“行簡”出自《周易·系辭上》“乾以易知,坤以簡能?!盵6](356,357)“樂天”出自《周易·系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盵6](360)“知退”出自《周易·文言傳》“‘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6](350)“用晦”出自《周易·明夷·象》“用晦而明?!盵6](190)如此集中地從《周易》中選取名、字的現象,在同時代人物中實為罕有,可以見出白氏宗族對《周易》的高度重視。
儒、道經典均認為“天”“地”是道德觀念和處世原則的本源,人是參照天地的特性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和提升道德水準的,“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最高境界?!吨芤住は缔o上》曰:“《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與天地相似,故不違。”[6](359,360)《易經》的體系,以“象”為本,取法于天地、四時,《周易·系辭上》曰:“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6](372)“天地”、“四時”是自然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本,也是位勢、時序變化的極致,《易經》取象天地、四時是為當時人類智慧所能達到高度。其下之“數”、“理”皆由“象”推衍變易而來?!吨芤住芬蚱淠M取法天地諸象,最為接近傳統理論之本源的天地的本來面目,故稱之為“大道之源”?!吨芤住は缔o上》曰:“一陰一陽謂之道?!盵6](360)“陰”“陽”是為《周易》所闡述的自然界之本質規律,為宇宙萬物運動、發展、變化的本源,人類觀察、認識、理解事物所遵循基本法則。“陰陽”作為哲學思想的根本,由此衍生出一切哲學理論與思想觀念。白居易對“陰陽”此一宇宙本體和思想本源多有闡述和發揮。《策林·議祥瑞辨妖災》曰:“陰陽和,風雨時,寒暑節,百谷熟,萬人安。”[4](1396)白居易認為帝王臣僚,景仰天地、和合陰陽、心存畏懼、行止合度是理政安邦的前提。天清地寧、寒暑交互、風調雨順則自然萬物欣欣向榮,由此蕓蕓眾生安居樂業、國泰民安。白居易作《為宰相賀雨表》曰:“臣伏以陰陽氣數,盈縮相隨。去秋多霖,今春少雨。宿麥猶茂,農功未妨······臣等位忝鈞衡,職乖燮理。仰陰陽而增懼,顧霖雨而懷慚。無任兢惕歡欣之至。”[4](1326)白居易為宰相作賀雨表,表達了位居宰輔對治國理政秉從天道則陰陽調和,雖偶有災變,若帝王圣明憂勤,則感天通神,天災自然消除,甘霖普降。同時祝賀于上,自責于下,認為身為宰輔必仰承天恩,朝乾夕惕,以符職守。白居易擬《答宗正卿李詞等賀德音表》曰:“朕統承鴻緒,子育蒼生。累歲有秋,今春不雨。在陰陽之數,雖有盈虛;為父子之心,敢忘惻隱?俾除人弊,以蕩歲災?!盵4](1172)白居易為帝王擬詔制,同樣從天德常道的最高哲學原理出發,宏觀闡述君主秉承天道,子育蒼生所承擔的責任,認為即使就天道常軌而言,有盈虛禍福之往返交替,但作為統領萬邦的君主,懷惻隱之心,推行仁義之政,興利除弊,可感動天地,消減天災。白居易擬《答宰相杜佑等賀德音表》曰:“啟沃之間,已申霖雨之用;燮理之際,佇見陰陽之和。”[4](1170)白居易依據《周易》陰陽調和、盈縮交互之常道,闡述治國安邦道理;明達禍福相倚,對于個人進退處之泰然。《周易·損·彖》曰:“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蓖蹂鲎⒃疲骸白匀恢|,各定其分,短者不為不足,長者不為有余,損益將何加焉?非道之常,故必與時偕行也。”[7](151,152)剛柔相濟,陰陽互補,轉換隨時,是為常道。天道如此,人道亦如此。理解這一基本原理,在治國安民和人生歷程問題上,可以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又可以處變不驚、從容不迫。白居易《禮部試策五道·第五道》曰:“夫天地之數無常,故歲一豐必一儉也。衣食之生有限,故物有盈則有縮也······權生物之盈縮,修而行之,實百代不易之道也?!盵4](439)為黎民百姓生計籌策,充分認識天地生物有限的自然規律,為政宏觀把握大局,豐儉相濟,是國泰民安的基本要求。白居易謂陰陽調和是為國泰民安的首要條件,側面要求為政者恭謹行政,秉承天命,順應民心,茍有所違,則難免遭受天譴?!恫痘取吩唬骸安痘炔痘日l家子?天熱日長饑欲死。興元兵久傷陰陽,和氣蠱蠹化為蝗。始自兩河及三輔,薦食如蠶飛似雨。雨飛蠶食千里間,不見青苗空赤土?!盵3](321)出于利益爭奪的戰爭,人禍擴大了災殃,其直接后果就是黎民百姓顛沛流離,田園荒蕪、民不聊生;更有甚者,民心離亂之間,偶有自然災害,將造成極為嚴重的后果。白居易根據《周易》“陰陽”原理闡述為君為臣之道,所擬詔制及奏議之中無不對“陰陽”調和再三強調和發揮,認為“陰陽”調和則天地和氣,天地和氣則萬物繁茂,由此可至國泰民安。由此推衍出治國安邦必須遵循的根本大道,即帝王及其臣僚順應天命,對天地懷有敬畏之心,對眾生懷有惻隱之心。
白居易從《周易》原理和社會實踐之中,體會出陰陽相對、循環往復而必得中正的中道思想,對沉浮起伏的社會人生領會深刻。《莊子·秋水》曰:“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盵8](246,247)唯“易”不易,“無常”即常。陰陽、動靜、禍福之循環往復是《周易》哲學思想的精髓,故此莊子有得而不喜,失而不憂之智慧?!吨芤住は缔o下》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盵6](381)自然之理,天道周行,人生猶如自然世界,陰陽交替、寒來暑往體現為禍福相倚、窮達相隨。白居易內心深刻領會天道盈虛之理,知天命之本源來路,認為名利和安逸不可兼得,故淡泊身心、寵辱不驚;從容處世、隨遇而安,實踐了“居易”“樂天”名、字所賦予的深刻內涵。
二 白居易對《周易》“感而遂通”思想的接受
《周易·系辭上》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6](370)天地宇宙自然規律永恒存在,不以它物而有所改變,故此“無思”、“無為”,岑寂安詳,巋然不動,是為“常道”?!兑住防砗喢鞫y測,“常道”長存而神妙。“常道”乃是天地宇宙之間之至理,非達到“極高明”神通境界而未可估測。然天道即人道,天人交感的表現在于,感應天道則通于人事,其作用于人事亦尊其常。老子謂之“天道無私”,即常道無所偏私,順者昌之,逆者抑之。貞元十六年,白居易二十九歲,參加科考撰有《禮部試策五道》,闡述了“常道”與“感而遂通”的關系?!抖Y部試策五道·第四道》曰:“原夫元氣運而至精分,三才立而萬物作。惟天地日月暨水火草木,度數情性,各有其常。其隨事應物而遷變者,斯人之所感也。何哉?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蓋天地無常心,以人心為心。茍能以最靈之心感善應之天地,至誠之誠感無私之日月,則必如影隨形、響隨聲矣,而況于水火草木乎?” [4](436)天理之恒在,常道之固有,不為人的意志為轉移,行于宇宙萬物間,默然寂然運行不息。白居易從《周易》“三才”哲學原理,即“天道”“人道”“地道”此一根源出發,闡述“常道”與“感而遂通”的關系,認為二者并不相悖,正是因為“常道”之存焉,天理之可循,方有順天應人的理由。白居易認為“天心”即“人心”,精誠所致,金石為開,天地有感,萬物并作,天道才可充分體現“云行雨施”之德,達成“品物流形”的嘉美世界。《易·系辭下》曰:“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盵6](393)白居易對“感而遂通”,禍福休咎形成的緣由和應對方略所作闡釋,與前人一脈相承又有所發揮,認為若君臣同德,百姓同心,即便偶有災異,天道昭彰,人心所向,亦不至于醞釀成不可收拾的禍殃。因循此理,白居易《策林·議祥瑞辨妖災》曰:“故王者不懼妖之不滅,而懼過之不悛。不懼瑞之不臻,而懼誠之不至。足明休征在德,吉兇由人矣。”[4](1396)白居易認為吉兇、休咎主因在人,荒淫為兇咎之根,惕懼為吉祥之本。天人交感則和氣生而萬物理,此為對“感而遂通”思想的論述和認同。
《周易》哲學思想認為,天地宇宙常道不易,無思、無為,不以萬物而少有改變。但天道如何作用于人事,則有圣人代天牧民,謹遵天德以養其民。具有此種極高明境界之人是為“圣人”,貴為天子以其“大寶”,即“天子”之位,理當“奉天承運”,代行天德,未可有稍許違背?!吨芤住び^·彖》曰:“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盵6](107)帝王在此種哲學思想的基礎之上,秉承天德、順應天道,代天子育蒼生具有毋庸置疑的法理依據?!渡袝ず榉丁吩唬骸霸恍菡鳎涸幻C、時雨若;曰乂,時旸若;曰哲,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圣,時風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舒,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髳,恒風若。”[9](138,139)謂君主的行為舉止、喜怒哀樂均會感應上天,引發上天對施以相應的征兆,“休征”“咎征”即“天人感應”理論思想的基礎。《漢書·五行志》曰:“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述《春秋》,則《乾》《坤》之陰陽,法《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著矣?!盵10](1316)進一步明確了天人之道的關系。君主具有美德懿行,則上天普降吉祥;若君主失德惡行,則上天施以災殃。君主統御萬邦,根本在于代天撫育百姓,名曰“天子”,必然具有天德。君主之心猶如“天心”,故君主遵從天道治國則為順應天則,必然天降吉慶;君主失德忤逆天道,則天降災殃。白居易在《策林·辨水旱之災明存救之術》進一步明確闡述道:“由運者,由陰陽之定數,其災不可得而遷也······夫天之道無常,故歲有豐必有兇。地之利有限,故物有盈必有縮。圣王知其必然,于是作錢刀布帛之貨,以時交易之,以時斂散之。所以持豐濟兇,用盈補縮?!盵4](1407,1408)天災固不可免,若為政仁和,民心可用,則天災的損害可以降低到最低程度。《策林·議祥瑞辨妖災》曰:“臣聞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者,非孽生而后邦喪,非祥出而后國興。蓋瑞不虛呈,必應圣哲;妖不自作,必候淫昏。則昏圣為祥孽之根,妖瑞為興亡之兆矣?!段淖印吩唬骸庩柼找保f物皆乘人氣而生。’然則道之休明,德動乾坤而感者謂之瑞;政之昏亂,腥聞上下而應者謂之妖。瑞為福先,妖為禍始。將興將廢,實先啟焉。然有人君德未及于休明,政不至于昏亂,而天文有異,地物不常,則為瑞為妖未可知也?;蛘咛焓举咏渲?,以寤君心。俾乎君修改悔之誠,以答天鑒。如此則轉亂為治,變災為祥。自古有之,可得而考也?!盵4](1395)白居易認為,固然天地有“常道”,此為不易之理,但天道之適于人道,則又有極大的人為成分。順因天道則天必厚福于民,忤逆天道則天必降禍于人。天災多始于人禍,人禍加重天災。若施美政、善治理,則天災不重傷黎民、不動搖國本;若行苛政、失法度,則天災與人禍相交織,黎民百姓無有依托,轉而棄荒野、填溝壑,則邦國分崩離析無可挽回,“民惟邦本”之意即由于此。故此白居易認為“昏圣為祥孽之根,妖瑞為興亡之兆”,君王的德行與作為,是國家興亡的根本所在,任何一個朝代,天災難以避免,但如何應對此一歷朝歷代所無法徹底避免的自然現象,不同的時代與不同的統治者有著截然不同的應對方式,就此也產生出天壤之別的最終結果。白居易直截了當地指出“祥瑞”“妖災”現象的出現,其內在根本在人,即“瑞為福先,妖為禍始,將興將廢,實先啟焉?!崩献釉唬骸疤斓罒o親,常與善人?!盵11](196)天地之本,在于自然,并無所偏私?!吨芤住ふf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盵6](403)《周易》哲學思想認為,人道之根本即“仁”與“義”,執此根本,是通達天道與地道的徑路,即是天人交感“感而遂通”以至吉慶的奧區。君王有德、邦國安寧則妖災無以橫行持久;君主失德、邦國混亂則妖災得以肆虐無止。然則天地宇宙囊括萬事萬物,自然包括就萬類至精至靈的人類,上天謂之“常道”的法則,事實上在人類社會以“順應自然”的生活方式和“仁德”“美政”的行政形式展現。因此說來,“天道”即“人道”,上天有好生之德,蕓蕓眾生,最大愿望無非是風調雨順、安居樂業,“好生之德”契合于民心?!疤斓馈痹诖顺浞煮w現為“人道”的表述就是《周易》所云“天地之大德曰生。”但凡順應天理,利于萬類生存之道,即是“天道”,亦為“常道”。故此“天”“人”之間,其理歸一?,F實社會之中,也唯有賢德之人方能充分理解人之所求和天之所予。
三 白居易對《周易》“動靜”“禍福”觀的接受
陰陽調和動靜得宜是白居易哲學思想的顯著特征。白居易遵從“一陰一陽謂之道”推衍出的陰陽調和觀點,對于動靜盈縮、禍福休咎的規律深刻理解,由此指導人生道路和社會實踐?!兑住は缔o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盵6](356)由陰陽相對,循環轉換的根本理論生發而來,《周易》對形而下之具體現象,在動靜、休咎等演繹最深,推衍最廣。白居易對于動、靜之于萬事萬物的深邃意蘊具有獨特理解,對于動、靜于生命之始終,軀體之蒙養論述精當,其《動靜交相養賦序》曰:“居易常見今之立身從事者,有失于動,有失于靜。斯由動靜俱不得其時與理也?!盵4](1)天地萬物陰陽相對,動靜交流,循環往復,以得其中道。白居易自天道推衍至于人道,認為動靜得宜是修身養性、立身處世、定國安邦必須遵循的根本大道,于《動靜交相養賦》中闡釋動靜與時勢的關系,曰:“今之人,知動之可以成功,不知非其時,動必為兇。知靜之可以立德,不知非其理,靜亦為賊。大矣哉!動靜之際,圣人其難之。先之則過時,后之則不及時。交養之間,不容毫厘?!?[4](2)白居易深諳動靜以時的原理,透徹分析其成敗厲害,認為為政者必全方位把握諸方因素,方可決策實施,若非其時而動,是為妄作,主其兇;當動不動,是為怠政,無所作為亦生其兇。“靜”亦類此。切合孔子所謂“過猶不及”的觀點。《策林·興五福銷六極》曰:“若人君內非中勿思,外非中勿動,動靜進退,皆得其中。故君得其中,則人得其所;人得其所,則和樂生焉?!ぁぁぁぁと羧司齼确侵惺撬?,外非中是動,動靜進退,不得其中。故君不得其中,則人不得其所,人不得其所,則怨嘆興焉。是以君人之心不和,則天地之氣不和;天地之氣不和,則萬物之生不和?!盵4](1402)白居易由動靜進退闡釋為君御宇之道,以天心喻君心,以天行喻君行,以天道喻君道,認為中和之道不偏不倚、動靜有常,乃自然萬物平常之道,唯得此自然平常之道,方能萬物和諧共存,不違天地生生、存存之大德,理切《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根本宗旨。[12](46)人生、宗族、國家、天下凡此種種,若動靜失其常規,違其法度,極端與強力所求,均謂之違乎常道,必然導致怨嘆不和,招徠禍殃。白居易《動靜交相養賦》闡釋道:“天地有常道,萬物有常性。道不可以終靜,濟之以動;性不可以終動,濟之以靜。養之則兩全而交利,不養之則兩傷而交病。故圣人取諸《震》以發身,受諸《復》而知命。所以《莊子》曰‘智養恬?!兑住吩弧绅B正?!盵謝思煒 撰.《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頁][4](1)《周易·序卦》曰:“震者動也?!盵6](418)白居易引《震卦》論證天道周流、萬物欣欣向榮,必以剛健運動為其本源。然動靜之有常,依時序、位勢而變幻無窮,故變動不居時節,又得繼之以靜?!吨芤住ば蜇浴吩唬骸皬蛣t不妄矣?!盵6](415)白居易以《復卦》論證凡事不可至其極端,知動靜相隨是為事物存在的根本,復歸天道的本質,不妄動、不亢奮,此謂明常道,得天命。《老子》曰:“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盵11](39)動無止息,未少得其靜,必然導致身形疲怠,心緒紊亂。若非得其靜,則不能安、不能慮,不能得。白居易《黑龍飲渭賦》曰:“行藏不忒,動靜有儀······于是稽大易,按前史,符圣人之昌運,飛而在天;表王者之休征,下而飲水?!盵4](55)龍為“四靈之長”,動靜得宜、行止有度是其常德?!洞笠住芳础吨芤住罚拙右鬃繁舅菰?,飛龍在天乃九五至尊,故龍德亦為帝王嘉行懿德所由自。白居易詩《玩止水》曰:“動者樂流水,靜者樂止水。利物不如流,鑒形不如止?!盵3](1774)動靜相間,以動利物,得萬物之生機;以靜凝神,察宇宙之玄妙,是為既利于身形舒泰,又利于心源明澈的修身養性奧秘。由自然之物聯想類比社會現象,得人生感悟,是為中國哲學之特色。同時也是順應自然、取法自然哲學思想的天然秉性。《周易》強調“自強不息”的剛健運動,同時也強調“厚德載物”的柔順寧靜,唯有如此則存亡有序、得失有道、進退有義。
《周易》“一陰一陽謂之道”思想概括了天下萬事萬物運行的基本原理,衍生出“慶殃”“禍福”相倚的具體現象。白居易所擬詔制多有“命屈(曲)當代,慶留后昆”的論述,表達了《周易·文言》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易理,[6](351)蘊含的核心依然是一個“陰”與“陽”終歸相諧的問題。推衍至于人事,則是“才”“位”相偕,復歸“慶”“殃”相對、“禍”“?!毕嘁械奶斓?,得其中正即“致中和”的問題。施其才而不得其“位”,頃其能而未竟其功,鞠躬盡瘁而謀國,屈曲其身以事君,均屬時位不得中正的狀態。白居易《劉總外祖故瀛州刺史盧龍軍兵馬使張懿贈工部尚書制》曰:“有將相之長才,不得其位。命屈當代,慶流后昆。”[4](725)張懿善德忠孝,胸懷韜略,但生不逢時,屈曲下位。其子孫繼承遺志,為國盡忠,故追授尊榮,推恩后輩?!稇舨可袝鴹钣诹曜婀史钕瓤h主簿楊冠俗可贈吏部郎中制于陵奏請回贈》曰:“以冠俗之棲遲下位,道屈于時,以于陵之光大其門,慶鐘于后。”[4](786)就才干事業而言,楊冠俗生前未得應有榮貴,而皇天后土至中至明,歿后追授榮譽,光耀門楣,并遺澤后代戶部尚書楊于陵?!稄埼┧赝鲎胬€贈戶部郎中制》也是同類事實,追贈張惟素亡祖纮曰:“德合上元,才終下位。命屈于當代,慶流于后昆。故其孝孫,實登貴仕?!盵4](839)所謂“屈”的表述,核心即為“位”的偏頗,屈才之意,于人于國均屬不得其道。屈于當代即為“時”的舛誤,所謂生不逢時。然則日月周行,無有偏私;天道昭彰,必得中正,福禍慶殃天理自在。帝王奉天承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撥亂反正理所當然。白居易所擬詔制,正是反映出天命之不可違,也是天心、君心、臣心、民心之所向。
白居易深諳易理,了然天地盈縮規律,明達人世間得失之道,洞悉禍福相倚之理,故坦然面對自身窮達進退,其《與元九書》分析個人困順根由曰:“始得名于文章,終得罪于文章?!盵4](325)揚名立萬,與之偕行的是開罪豪門;名震寰區,與之相伴的是毀亦隨之??傊湼Φ龋菫殛庩栂嘟灰话愕娜缬跋嚯S。白居易對此頗多會意,條分縷析表里俱陳:“古人云:‘名者公器,不可以多取?!褪呛握??竊時之名已多。既竊時名,又欲竊時之富貴,使己為造物者,肯兼與之乎?今之迍窮,理固然也。況詩人多蹇,如陳子昂、杜甫,各授一拾遺,而迍剝至死?!盵4](325,326)白居易深入領悟人生境遇的錯綜復雜,看似世事無常的偶然之中所蘊含的必然規律,深得造物損益盈虛之道,暢曉天道中正法則,以執兩用中為寶。由于理有所本,白居易于是乎心下坦然?!独献印吩弧疤熘溃洫q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11](194)白居易于名利之間洞明豁達,由此生發出源自內心的知足常樂、隨遇而安、樂觀平易的生活態度。《草堂記》曰:“一旦蹇剝,來佐江郡,郡守以優容而撫我,廬山以靈勝待我,是天與我時,地與我所,卒獲所好,又何以求焉?”[4](255)白居易對人生的起伏波折的研磨透徹,面對諸多艱難困苦自然從容優雅、游刃有余。因其明達乎天地象數,曉暢陰陽互換,天道周流的根本大道,頗為窮達隨緣寵辱不驚。自身面臨《蹇》《屯》《剝》局面,不以一己之得失進退為念,合乎孔子無可無不可之深邃精微內涵。其格局實在是切合“遁世無悶”的高標,也正是為世人稱道和模擬的難能可貴之處。順境當仁不讓、慷慨激越、除舊布新、激濁揚清;逆境隨緣就勢、隱忍待時、胎息龜縮、調養身心?!杜c元九書》曰:“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4](326)白居易即使面臨從廟朝落向丘樊間的天壤之別,亦氣定神閑安之若素,沉穩清雅不為所動,此一境界,實為白居易參透易理之陰陽否泰交流不居所致。
白居易用《謙》卦諷勸帝王,在詔制中多次對“謙”進行演繹和運用,其根源還是陰陽相生的理論,所表達的終極意義依然是“致中和”思想?!吨芤住ぶt·彖》曰:“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盵6](83)陰陽交流,盈虧相隨,欲得圓滿其表,必得空虛其里。在治理國家層面,帝王九五至尊,一人之利,萬人謀之,欲求世間昌盛,先自內心謙卑,更當朝乾夕惕,如履薄冰。帝王先戒其盈滿,方有進德之空間;德配天地,萬方乃得平安。陰陽天道,推及人事,在明達的統治者看來,就是一個謙虛謹慎與倨傲輕慢的關系,隨之而來的是治世與亂世的分野。白居易對于謙遜恭敬有著清醒的認識,既為儒家經典學說的熏陶,更是來源于現實生活的經驗。白居易《策林·美謙讓》曰:“大化參乎陰陽,猶慚之以寡德;重光并乎日月,猶讓之以不明。斯乃陛下勞謙之心,合天運之不息也;勤卹之德,合地道之無疆也。”[4](1361)白居易闡明天地日月大道,贊譽勸勉相加,其根本還是充分肯定“謙”的深刻內涵和意義。帝王欲得人之眾,得稱己之寡。欲得眾人鼎力相助,先謂孤家寡人。《老子》曰:“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盵11](120)自謂孤德、寡德,是為進德之先虛位以待;自謂不善,是為向善且鋪就行善之空間。大凡成就了巨大功業,易于使人心氣高昂,情緒亢奮,以為天下無敵,往往不知休止,不知謙遜,終于亢龍有悔以終。故此每每行止急疾、政令紊亂、朝令夕改,當此方寸未穩之時,最要知常守拙,知雄守雌。《貞觀政要·謙讓第十九》曰:“太宗謂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則得自尊崇,無所畏懼,朕則以為正合自守謙恭,常懷畏懼······又《易》曰:‘人道惡盈而好謙。’凡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謙恭者,在身倘有不是之事,誰肯犯顏諫奏?”[13](411)唐太宗一代明主,固有開創事業號稱“天可汗”的英武神勇,更多的是謙虛謹慎從善如流的人君風度。貞觀年間,久亂之后天下承平,四境晏如百姓富足時節,君臣有充裕的時間研讀著述,以追前賢、明得失,理當代、遺后世。太宗攜一班經天緯地之賢良臣僚,深思熟慮,錄有《貞觀政要》存世,又親撰《帝范》以規矩儲君,足為后世諸帝王輔臣法。白居易《策林·策項》曰:“此用陛下勞謙之德太過,故不自見其益也;求理之心太速,故不自見其功也?!盵4](1356)白居易在唐憲宗左右多年,常以《謙》卦經典論述、權威理論諷喻激勵君王、闡釋國策、表達思想、指導實踐?!懂嫶罅_天尊贊(并序)》曰:“電繞樞而夜明,雷出震而時泰。皇帝孝敬寅畏,憂勤勞謙。”[4](1151,1152)白居易盛譽帝王恭敬戒懼、憂勤謙遜,因而政治清明、國泰民安,事實上是借此諷勸帝王遵循“一謙而四益”的哲理,時刻保持恭謙戒慎的狀態,有始有終,以成就一代明君的美譽。就白居易自身而言,雖廣有文名,卻頗有自知之明,懂得謙虛謹慎、唯德動天、易簡知退的道理。無論是治國理政還是涵養修身,在《謙》卦的理解和應用上,白居易與唐太宗及前賢的權威觀點頗為契合,可見有唐一代遵循《周易》治國,傳承有序。
綜上所述,白居易在輔國理政和生活實踐等多方面接受了《周易》哲學思想影響并有所發揮。首先,白居易的易簡順時、樂天安命思想源于《周易》,一生充分實踐了“居易”“樂天”“行簡”“知退”“用晦”的深刻內涵。白居易根據“一陰一陽謂之道”的《易》理,認為天道周行、陰陽交互得其中和,和氣生而化育萬物、和合萬邦,可至國泰民安、天下太平。其次,白居易深入領會《周易》“感而遂通”的哲學思想,認為為政者若秉承天道,以仁德治國撫民,可達成感化天地消減災殃的愿望。援引《易》理進行論證,具備無可辯駁的理論依據。白居易借助天德以諷喻帝王、規范官吏,是其一以貫之的遵循儒道、關注現實的民本思想的集中體現。第三,白居易由“陰陽”辯證觀,推衍出“動靜”“禍?!钡妊h往復、終歸復其中道的思想,認為動靜得宜、張弛有度、不偏不倚是修身、處世、安邦的根本所在。白居易深刻領會“慶留后昆”“一謙四益”等哲學思想,既能居安思危,又能處變不驚。白居易遵循《周易》理論,依此闡發治國理念、詮釋人生際遇、舒緩內心困惑,形成簡易平常、從容淡定的個人風格和生活態度,是其為后世高度贊譽和競相模擬的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1]朱金城:《白居易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0,38,129頁
[2][后晉]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4360頁
[3]謝思煒:《白居易詩集校注》,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456,2119,321,1774頁
[4]謝思煒:《白居易文集校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396,402,1396,1326,1172,1170,439,436,1396,1407-1408,1395,1,2,1402,1,55,725,786,839,325,325-326,255,326,1361,1356,1151-1152頁
[5][清]徐松 撰、趙守儼 點校:《登科考記》,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76頁
[6]郭彧 譯注:《周易》,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56-357,360,350,190,359-360,372,360,381,370,393,107,403,356,418,415,351,83頁
[7][魏]王弼 撰、樓宇烈 校釋:《周易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51-152頁
[8]孫海通 譯注:《莊子》,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46-247頁
[9]慕平 譯注:《尚書》,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38-139頁
[10][漢]班固 撰、[唐]顏師古 注:《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316頁
[11]樓宇烈 校釋、[魏]王弼 注:《老子道德經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96,39,194,120頁
[12]王國軒 譯注:《大學?中庸》,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46頁
[13]駢宇騫 譯注:《貞觀政要》,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411頁
- 省社科聯召開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警示教育會
- 湖南省社科聯九屆二次常委會會議召開
- 2025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啟動
- 240余項湖南社科普及活動清單來啦!等你來解鎖……
- 倒計時1天!湖南省社科普及主題活動周明日啟動
- 倒計時2天! 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即將啟幕
- 湖南省社科普及讀物專區在湖南圖書館亮相
- 省社科聯開展“書香潤社科·青春擔使命”“五四”青年主題讀書分享會
- 2025年永州市社科普及活動周啟動
- 婁底市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座談會召開
- 《常德通史》編纂工作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 湖南省周敦頤理學文化研究會召開成立大會暨周敦頤理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 湘潭市社科聯到會祝賀湖南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現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 湘潭市社科聯赴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調研立項課題推進情況
- 湘潭市社科聯開展“我愛湘潭我的家”志愿服務活動
- 張家界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七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