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評論】培育新質生產力 增強發展新動能
文章來源:新湘評論 作者:胡代松 時間:2023-10-17 16:07:59編者按:近日,《新湘評論》2023年第20期刊登湖南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副主席(主持日常工作)胡代松文章《培育新質生產力 增強發展新動能》。現將全文轉載如下,以饗讀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引起巨大反響。當前,湖南正在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省域實踐,“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和闡釋,可謂恰逢其時、正當其勢,為我們增強發展新動能、構筑經濟發展新引擎、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提供了重要指引,對助推湖南將“三高四新”藍圖變成美好現實具有重大意義。
一、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內涵
準確理解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內涵,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基礎和前提。
從哲學視角看,新質生產力不僅是指勞動者的勞動能力,還包含創新創造能力,有別于傳統生產力涵蓋的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及其所使用的生產資料相結合而形成的一般意義上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從經濟學視角看,新質生產力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強調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為基本特征,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符合高質量發展的生產力;從社會學視角看,新質生產力是社會發展到更高階段,生產力水平也隨之發展提升而呈現的新質態,更具發展內涵、潛力和優勢。總之,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結合中國實際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又一次創新,是新時代黨領導下創造的先進生產力的具體表現形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生產力推動擺脫傳統增長路徑、催生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生產力的過程及結果,是引領全球創新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驅動要素,必將引領新時代中國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實現新的重大變革。
具體來說,新質生產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要點:一方面是科技創新。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影響因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科學技術等要素的發展應用,均有可能引發生產力的變化甚至變革,其中科技創新無疑是“最大變量”和“最大增量”,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這也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及“新質生產力”時特別強調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的思想高度契合。另一方面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產業是經濟之本,是生產力變革的具體表現形式。在黑龍江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談及新質生產力,提到的關鍵詞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作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是生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
二、湖南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優勢與短板
新質生產力對應的是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科學技術和新的產業形態,經濟轉型發展的主要引擎亟須向新質生產力轉換,這正是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所需的發展模式。我們要結合湖南自身發展戰略,把準經濟社會發展內在規律和當前發展重點任務,客觀分析優勢,清醒認識差距,前瞻思考布局,更好地服務“國之大者”“省之大計”。
湖南具有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良好基礎。近年來,湖南以科技創新引領全面創新,加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十大技術攻關項目”累計突破關鍵核心技術134項,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0%。岳麓山實驗室、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湘江實驗室、芙蓉實驗室等一批重大科創平臺強力起勢,使湖南區域創新能力躍升至全國第8位。“自主創新的長株潭現象”、信創產業“兩芯一生態”、高性能硬質合金等成果在全國引發關注。全省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28.2%,規模工業企業保持在2萬家以上,形成3個萬億產業、16個千億產業、4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涵蓋一二三產業、具有湖南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但也要看到,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一些亟待破冰、破題、破局的薄弱環節正制約湖南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從整體創新水平看,缺少國家級戰略科技平臺、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教育、科技、人才協同不夠,難以支撐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實現轉化與產業化的程度較低,許多專利“養在深閨無人識”。從產業體系發展看,優勢產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等傳統行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優勢不明顯,本土配套率不足造成工業利潤不高,存在制約產業發展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從動力來源看,改革開放的氛圍不夠濃,制度集成創新成果不多,改革創新力度不大,平臺支撐作用不強,經濟外向度和開放能級不高。
三、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釋放湖南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們要堅持以“新”促“質”,以“質”資“新”,因勢利導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加快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南提供不竭動力。
堅持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按照省委全會要求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推進科技創新金融改革,探索完善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湖南模式。突出抓好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推進“4+4科創工程”,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把長沙打造成全球重要研發中心城市,為湖南升級生產力要素打好基礎。大力推行重大科技任務“揭榜掛帥”等制度,持續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有機融合,前瞻規劃產生新質生產力的科研方向。打破科技創新供需間的“藩籬”,形成產學研商用良性互動生態,讓更多研發成果就地轉化成新質生產力。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不斷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強化中試與產業化載體,打造應用場景和概念驗證中心,優化轉移轉化市場化服務。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和作用,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端匯聚,充分發揮企業“出題人”“答題人”及“閱卷人”的作用。
堅持構建富有湖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載體是產業,離開產業,創新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打贏產業轉型升級攻堅戰,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具有湖南特色的“4X4”現代化產業體系,厚植新質生產力發展基石。加快推進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深入實施“智賦萬企”行動,推進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升級,鞏固延伸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結合國家所需與湖南所能,推進科技賦能文化產業創新工程,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音視頻產業鏈基地和媒體融合新地標。重點圍繞人工智能、生命工程、前沿材料等產業,前瞻部署具顛覆性技術特征的未來產業儲備。大力推進產業集群、產業鏈、產業生態等的全球招商,提高優勢產業、新興產業招商引資的質量和能級。聚焦“五好”目標,突出“三生融合”“三態協同”,強化畝均效益導向,提高園區承載能力,建設一批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核心承載園區。
堅持改革開放激發發展活力。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必須全方位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深度效度,在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上取得新突破。深化改革開放,著力推動制度創新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賦能。全面落實中部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推動長株潭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中非經貿博覽會創新發展,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速湖南產業轉型升級,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堅持以長沙、岳陽、湘潭、郴州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等開放平臺為載體,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打破地區貿易投資壁壘,為新質生產力釋放預期產能開拓海外市場。弘揚“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堅持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建立科學的容錯糾錯機制,完善激勵和保護擔當作為的機制,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
- 省社科聯召開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警示教育會
- 湖南省社科聯九屆二次常委會會議召開
- 2025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啟動
- 240余項湖南社科普及活動清單來啦!等你來解鎖……
- 倒計時1天!湖南省社科普及主題活動周明日啟動
- 倒計時2天! 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即將啟幕
- 湖南省社科普及讀物專區在湖南圖書館亮相
- 省社科聯開展“書香潤社科·青春擔使命”“五四”青年主題讀書分享會
- 2025年永州市社科普及活動周啟動
- 婁底市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座談會召開
- 《常德通史》編纂工作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 湖南省周敦頤理學文化研究會召開成立大會暨周敦頤理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 湘潭市社科聯到會祝賀湖南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現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 湘潭市社科聯赴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調研立項課題推進情況
- 湘潭市社科聯開展“我愛湘潭我的家”志愿服務活動
- 張家界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七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