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id="k4eg4"></rt>
<rt id="k4eg4"></rt>
  • <li id="k4eg4"><source id="k4eg4"></source></li>
  • 當前位置:湖南社科網>學術研討>正文

    名家故事|歐陽友權:我為什么研究網絡文學?

     文章來源:湖南社科網 作者:湖南社科 時間:2024-07-03 11:55:56 
    名家故事|歐陽友權:我為什么研究網絡文學?

    按:湘楚之地,人才薈萃,涌現出一批學風端方、學問精深的社科名家。他們如松之挺拔,如竹之堅韌,深耕學術沃土,勇攀思想高峰,為我省哲學社會科學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湖南省社科聯特設“名家故事”專欄,旨在記錄和呈現社科名家的學術軌跡與人生故事,欄目迄今已推出三輯,均引發熱烈反響,現持續推出第四輯。愿這些真實而閃耀的群星故事,能照亮后來者的道路,激勵更多社科工作者承襲風骨、賡續血脈,為湖南乃至全國的社科繁榮和社會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名家簡介】圖片


    歐陽友權,1954年生,湖北竹溪人,文學博士,中南大學網絡文學研究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導,中南大學文學院創始院長,國家教學名師,全國模范教師,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南大學研究基地主任、首席專家,湖南省作協榮譽主席,湖南省優秀社會科學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湖南省優秀教學名師,湖南省“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湖南省“十大文化人物”,榮立湖南省委省政府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中國網絡文學年鑒》主編,第八、第九、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評委,中南大學首屆“十大教學名師”、首屆“十大師德標兵”。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6項,主持教育部、廣電總局、中國作協等部門和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20余項。出版《網絡文學論綱》等著作35部(含主編),主編網絡文學理論叢書7套,發表論文400余篇,其中網絡文學理論評論文章282篇。第四屆魯迅文學獎、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獎(連續四屆)、湖南省社科成果一二等獎(5次)、湖南省首屆文學藝術獎、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一等獎和全國寶鋼優秀教師獎獲得者。

    以2000年發表第一篇網絡文學研究文章為界,我的學術之路大體可分為前后兩段:

    此前主要從事文藝理論教學和研究,撰寫的第一篇理論文章《文藝批評標準的思考》是在1980年,那時我還在上大三,此后才把學術重心放在了網絡文學研究。

    然而,在文學研究界,特別是高校文學學術圈,為人所熟知、所認可的還是我的網絡文學研究。

    這是為什么呢?回顧自己幾十年的學術道路,或許有一些值得反思和總結的地方與大家分享。

    職業境遇錨定學術選擇

    1994年,我從湖北的一所高校作為引進人才來到中南大學(原中南工業大學)任教,學校希望我牽頭創辦中文系。

    那時我是一名副教授,但有一個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頭銜。我的工作崗位是社科系中文教研室,時值教研室主任退休,于是我一來就當了全室5位老師的頭兒。

    半年后被任命為社科系副主任,分管科研工作,兼中文教研室主任,就此開啟了我在新“娘家”的職業生涯。

    那時的中南工大文科剛起步,學校給我的任務是盡快創辦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為發展基礎文科打基礎。

    我們人少底子薄,一張白紙,一切從頭開始:引進老師、購買圖書、調查就業市場、起草培養方案、設置課程體系、敲定或編撰課程教材……終于在1997年申報的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獲準教育部審批,1998年第一屆本科招生,我這個搞中文的人終于有了自己的專業,心中自然欣喜。

    隨之,學校把社科系與法律系合并為文法學院,我負責的中文教研室升級為中文系,隸屬于文法學院,我被任命為文法學院副院長兼中文系主任。

    2000年,中南工業大學與湖南醫科大學、長沙鐵道學院合并組建為中南大學,中文系申報“文藝學”碩士點獲得成功。

    同年,校領導為扶持新辦的中文學科,把我遴選為博士生導師,掛靠到工商管理學科招收文化產業博士生。

    2002年7月,中文系從文法學院獨立出來,組建成立文學院,由我擔任文學院首任院長,并連任三屆,讓我在這個院長位子上干了12年。

    有了專業,有了學院,我這個“帶頭大哥”就要考慮學科發展大計,謀劃學院的未來發展。

    如何讓一個新創辦的學院在激烈的學科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呢?

    那時我們文學院只有“十幾個人,七八條槍”,基礎薄弱,實力不濟,除了背靠“985”的中南大學,我們拿什么去和別人競爭?

    這時,恰逢互聯網在我國興起,網絡文學處于朝露萌生期,我自己也已對網絡文學理論與評論有所涉獵,發表的幾篇論文反響較好。

    2001年我申報的“網絡文學對文學基礎理論的影響研究”獲批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規劃課題,2002年申報的“網絡對文學發展的影響與對策研究”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它們均屬網絡文學研究在這兩個國家重要項目領域首次立項。

    嘗到了涉足新領域的甜頭,我便預感到網絡文學研究也許可以作為我們學科未來發展的一個研究方向。

    我和幾個院領導談了我的想法,得到大家認可,班子成員很快達成共識:在一個工科大學里辦文科,必須走“差異化發展、錯位式經營”的特色建設之路,即不在傳統學術領域與他人比高低,而是在新興學科、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上做文章,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特、人特我絕”的“田忌賽馬”策略,形成后發優勢。

    中國語言文學屬于積淀深厚的傳統“國學”,老牌的綜合大學和師范類院校一般都有強大的中文系或文學院,如果我們把重心放在《詩經》《楚辭》《紅樓夢》,或莎士比亞、托爾斯泰、卡夫卡這些傳統研究領域,不僅無法趕上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這些老牌綜合大學,就連隔壁的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我們短期內也難以望其項背。錨定發展方向后,便立馬開始行動。

    2003年我們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網絡文學研究所,組建了一支由教授、副教授、講師和年輕博士構成的網絡文學研究團隊;同年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我國第一部以“網絡文學”命名的理論專著《網絡文學論綱》;隨之組織團隊成員完成了我國第一套網絡文學理論叢書“網絡文學教授論叢”(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包括《網絡文學本體論》(歐陽友權)、《網絡文學批評論》(譚德晶)、《網絡敘事學》(聶慶璞)、《網絡文學的民間視野》(藍愛國、何學威)、《網絡文學禪意論》(楊林)等一套五本。

    同年,“湖南省網絡文學研究基地”在我院掛牌,省社科規劃辦每年給基地提供一個委托研究項目,并給予經費資助。

    幾年下來,我們團隊成員差不多人人手中有項目,筆下有成果。2007年創建湖南省網絡文學研究會得到省民政廳審批;2013年我們牽頭組建了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分會,我院是會長單位和秘書處單位;2016年4月,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南大學研究基地落地;2019年,中南大學網絡文學研究基地入選中國高校CTTI智庫單位。

    從2004年在長沙舉辦“網絡文學與數字文化”學術研討會開始,我們每年舉辦一次全國性網絡文學研討會或舉辦網絡文學國際高峰論壇,每次會議或論壇都設置不同的網絡文學論題。


    圖片


    ▲在廣東網絡文學作品研討會上發言

    隨著網絡文學不斷升溫,許多學術期刊都開辟了“網絡文學研究”或“新媒體文藝評論”之類的專欄,我利用自己的學術資源,為學院老師發表論文提供幫助,先后有20余位老師在《文藝理論研究》《當代文壇》《文藝理論與批評》《文藝爭鳴》《南方文壇》《理論與創作》,以及許多省市社科院院刊和一些大學學報上發表網絡文學論文20余組,許多青年老師借助這些成果為他們晉升教授、副教授加分。

    日積月累,我們網絡文學研究團隊的學術研究開始得到大家認可,在文學研究界有了一些影響力。

    在高校同行中,如果你說中南大學文學院,未必有多少人了解,但要說到中南大學的網絡文學研究,許多人都知道“歐陽”和他的網絡文學研究團隊,稱我們學院是“中國網絡文學研究重鎮”。


    圖片


    ▲2023年,紀念歐陽友權從教50周年,與自己的博士和碩士畢業生在一起

    2017年10月30日,《中華讀書報》刊發署名文章:《歐陽友權:我國網絡文學研究的“元老”》(作者是該報資深編輯記者舒晉瑜),我想“元老”之說大抵包涵兩層含義:一是指年齡,從事網絡文學理論評論工作的大多是青年學者,我這個年齡段的少有人研究這種“潮學”;二是說的介入時間早,我從1999年開始網絡文學研究,那時的互聯網還是Modem(調制解調器)上網期,網絡文學剛起步,學院派少有人介入這一領域。

    記得多年前我去北京參加一個學術活動,坐在我旁邊的一位長者問我是哪個單位的,我介紹自己是中南大學老師,他問道:你們那里有個叫歐陽友權的你認識嗎?我笑說:“鄙人就是”,他立馬說:“哦,你們的網絡文學研究做得不錯,你在我們學報發過兩篇網絡文學論文,給人印象很深,我在許多學術期刊都見到你這方面的文章,你很有眼光。”請教后我才知道,他是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的部長、《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程郁綴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古代文學研究專家。

    這似乎間接表明,在我教書治學的職業境遇中,錨定網絡文學研究方向的選擇是正確的,“特色立院、差異發展”策略的影響力正日漸凸顯。

    時代紅利成就人生機遇

    選擇網絡文學研究有學院、學科、學術的職業需要,也離不開改革開放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機遇,同時還與個人生活道路上的奮斗與成長不無關系,是職業、事業與自己的人生際遇共同作用的結果。


    圖片


    ▲2018年,在首屆中國網絡文學周(杭州)論壇做主題發言

    英國詩人雪萊說過:“人不能創造時機,但是他可以抓住那些已經出現的時機。”

    蘇軾也曾有言:“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

    于我而言,走上教書治學之路并讓網絡文學研究鍍亮自己的學術人生,與把握到的兩大機緣關系密切。

    首先是恢復高考改寫了我的人生軌跡,讓我有機會從事高校教學和研究工作。

    我出生在湖北省十堰市下轄的竹溪縣,1973年高中畢業后在農村當了五年民辦老師,先教小學,后教中學,每個月由生產隊記300分勞動工分(那時下地干活兒的全勞力每天記10分),國家再每月發放17.5元生活補貼,雖然依然是“農民”身份,但已經比“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體力勞動輕松許多。

    更為幸運的是,在那個社會動蕩、文明浩劫的年代,仍然與“文化”保持著一定聯系,并且有更多閱讀的機會,沒有隔斷文明的“臍帶”。那幾年只感到生活艱難,前途渺茫,頭頂上時時有個“黑帽子”壓著——我家是中農成分,但我的幾個直系親屬都是地主,不屬于“根正苗紅”,因而當兵、招工、推薦上大學均與我無緣,唯有讀書尚可打發我苦悶的青春。

    命運的齒輪很快讓人生出現轉機。

    1977年,我國恢復了停擺多年的高考錄取制度。當我那個小山村得知這一消息時離考期只有一個多月,那時我的大學夢幾近熄滅,對自己能否考取也信心不足,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最后一個報了名。

    走進考場時也沒什么壓力,只記得語文考試的作文題是“學雷鋒的故事”,似乎寫得還算順手,別的科目都考得馬馬虎虎,考數學時更是一點沒譜。

    考完后許久沒有任何消息,聽說縣城里有人已經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我心想這次怕是沒戲了,不過也沒太在意,考不上也屬正常。

    春節后又過了許久(1977年是冬季高考),有一天突然收到一封掛號信,打開一看竟然是錄取通知書,被華中師范學院鄖陽分院(即現在的漢江師范學院)中文系錄取,真是意外之喜。事后得知,盡管我的分數夠華師分數線(77年高考是不公布考分的),但首批錄取時政審不合格,說我母親娘家是大地主而未被錄取。

    后來上級出臺了取消政審的新政策,但第一批華師本部的錄取名額已滿,我只能補錄到分院。

    從此我走出大山,命運“開掛”,開始了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隨之考上武漢大學碩士,后來又去四川大學師從馮憲光教授讀了博士學位。

    1992年獲評副教授,1996年破格晉升教授,2000年被遴選為博士生導師,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走上了一條教書治學的人生之路。

    如果不是國家恢復高考制度,我就不可能有上大學的機會;如果不是趕上撥思想開放大潮,就不會有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我也不會有在高校教書治學的職業選擇;如果不是政策松綁,高校人才可以自由流動,我也就不可能來到中南大學牽頭創辦中文系和文學院,更談不上研究什么網絡文學。

    當然在時代紅利與人生際遇之間,也與個人的奮斗與努力息息相關。

    現在想來,1977年全國高考錄取率不到5%,我參加高考的那個由兩個公社組成的考場只考上我一個人,我想并不是我有多聰明,我能成為“幸運兒”原因或許有二:

    一是高中畢業后當的是民辦老師,民辦老師也是“老師”,畢竟沒有脫離“文化”的舞臺;

    二是自小酷愛閱讀和寫作讓我在教學之余讀了不少“雜書”,如《金光大道》《艷陽天》《古代神話故事》等,還有地下流傳的手抄本《一雙繡花鞋》之類,都是在那個時期讀到的,由此積累了一些文化知識,也養成了勤奮好學的習慣。

    大學期間博聞強記,《離騷》《唐詩三百首》是真的背誦過,圖書館借來錢鐘書的《宋詞選注》我是一首一首抄寫在小本子上(買不到也買不起),各科專業成績幾乎沒出過前三名。

    自學外語從《英語九百句》開始(中小學沒學過外語,大學只開設了半年英語,大抵只認識26個英文字母),憑著“倔強的自學”,在留校同學中第一個考上研究生;讀博時兩年完成學業拿到博士學位。

    學海奮楫,蒼天不負,正印證了那句名言:機會只提供給有準備的人。


    圖片


    ▲中國網絡文學20年20部優秀作品發布會宣布上榜名單

    另一個學術機遇是在我的學術黃金年齡趕上了互聯網和網絡文學快速發展的大好時機。

    中國加入國際互聯網是在1994年,我正好是在這一年來到長沙,加盟中南大學。

    正值壯年的我在這個精力和學術積累均可“抗活兒”的年齡,迎來文學與網絡“聯姻”的大好機遇,新興的網絡文學與新興的學院、學科、學術妙合無垠,迸發出的“電光火石”,給我提供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機會。

    在一個新學院作學科帶頭人,可以在“一張白紙”上從頭描畫而沒有調整與轉型的歷史包袱。

    在全院老師中,我就是“元老”,其他老師都是經我調入或引進的,他們大都比較年輕,有的“青椒”還是網絡“原居民”,面對新涌現的網絡文學,研究起來容易上手并很快“著道”,我也常常為他們的成果找“出口”(出版、發表)提供幫助,我們團隊的凝聚力、向心力強,為展開協作攻關創造了有利條件與和諧氛圍,經過多年的堅持與積累,便在網絡文學理論批評方面“積小成為大成”,產生了一些“品牌效應”。

    其間,有兩個驅動因素不可小覷:

    一是“選井位,打深井”。

    學術“井位”選擇對一個從事學術研究的人來說十分重要,選對了井位,就能“掘出”你所需要的“石油”或“井水”,開辟學術“航道”,如果選錯就將徒勞無功。

    我選擇網絡文學研究這個“點”,除前述的學科建設因素外,與我讀博時導師的一句話有關。記得我的導師馮憲光教授跟我們聊到如何做學問的話題時,他說:治學如同打井,一定要選對井位,然后持續做,就能打出一口深井。

    于是,“選井位,打深井”的意念便一直“種”在我的腦海中。我常想,我的學術“井位”在哪里呢?那時候網絡文學如小荷初露,許多“先覺者”已開始關注。

    我從1995年即嘗試用Modem(調制解調器)上網,那一年申報教授職稱,需要考電腦,于是我差不多掏了半年工資購買了一臺“586”臺式機并“以機換筆”,成了較早觸網者,瀏覽過“新語絲”“橄欖樹”“花招”等早期的文學網站,新浪、網易、搜狐、騰訊這些門戶網站文學頻道也是常去之地。后來又有了“榕樹下”“天涯社區”“西祠胡同”“幻劍書盟”“龍的天空”等文學網站,閱讀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風姿物語》等網絡小說讓我大開眼界,也促使我堅定了選擇網絡文學“井位”的決心。


    圖片


    ▲給中國作協第八屆全委會委員做網絡文學創作現狀的學術報告

    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選準了學術方向,就需要把該領域作為追求的目標,深入問題堂奧,追蹤學術前沿,心無旁騖,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那時,作為一個傳統學者去研究網絡文學是容易被人看不起的,覺得你是旁門左道趕時髦。

    面對邊緣學術、小眾學術和種種小瞧和誤解,既要有靜心誠意,不受干擾的執著,又要經得起誘惑,坐得住冷板凳,就像鄭板橋所言:“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青山不放松”。

    前天看到央視主持人龍洋在獲得播音主持“金聲獎”后接受采訪時說的一段話很有共鳴,大意是:一個人成功最需要的是專注與堅持,在追求夢想的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你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面對各種各樣的難題,也會遭遇質疑,這時候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定力,堅定地相信自己并保持熱愛,然后在干中學,學中干。

    正所謂“事不避難者進,志不求易者成”,只要我們有決心,有毅力,始終保持內心源源不斷的內生力量,相信自己一定能戰勝一切困難,克服一切難題,贏得一切挑戰。

    記得我們剛成立文學院不久,有一次在深圳參加全國學術會,復旦大學一位我尊敬的學者跟我說:“歐陽啊,我最近看到你發表的網絡文學文章,網絡有文學嗎?你過去研究文藝理論挺好的,為什么突然研究這個?”言下之意,不言自明。

    十多年后在上海的一個研討會上又見到了這位長者,他笑盈盈對我說:“歐陽啊,你有眼光,網絡文學火了,你的學術也火了,你看別人很難趕上你了!”他當年提醒我,今天又夸我,都是出于一種關愛。


    圖片


    ▲在澳門發展論壇做“中國文化品牌的澳門維度”主題演講

    我從1999年開始關注網絡文學,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這一領域,每年都有網絡文學理論評論方面的成果輸出,從未間斷。

    記得是99年暑假期間,我開始做網絡文學調查,上網走訪了近百家文學網站(或個人文學主頁),閱讀了痞子蔡、羅森、安妮寶貝、李尋歡、邢育森、王貓貓、黑可可、恩雅等人的網文作品,下載了數萬字資料,基本摸清了網絡文學發展狀貌。

    2000年4月27日在《社會科學報》(上海)發表了第一篇理論文章《網絡文學的五大特征》,隨之在湘潭大學學報發表《網絡文學:挑戰傳統與更新觀念》(2001年第1期),并完成一篇1.5萬字的研究報告《互聯網上的文學風景——我國網絡文學現狀調查與走勢分析》,發表后很快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并被《新華文摘》摘轉。

    多年來,每年見諸各類重要報刊的網絡文學理論文章都保持10篇以上。

    從早期的網絡文學基礎理論研究,到后來的網絡文學現狀考察和數據庫史料建設,再到近年來的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批評標準和批評史研究,我始終錨定在網絡文學“井位”,并不斷向“深”處開掘,指導的本科、碩士和博士論文大都選擇的是網絡文學方面的論題,指導博士后合作研究也多是網絡文學研究,還主編了本科課程教材《網絡文學概論》和研究生教材《網絡傳播與社會文化》,倡導網絡文學進高校、進課堂、進教材,推進網絡文藝學進入主流學術,為我國網絡文學研究做了一點基礎性工作。


    圖片


    ▲在北京參加第六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表彰大會留影

    英國思想家培根說:“在一切大事業上,人在開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樣察視時機,而在進行時要像千手神那樣抓住時機。”

    回顧自己20多年來的網絡文學研究歷程,我能夠做出一點力所能及的研究,取得一點實實在在的業績,除團隊成員的協作與支持,也與我以學術敏感做出的時機把握和持續努力有關,盡管我做不了“千眼神”和“千手神”。

    網絡文學研究“三部曲”

    我做網絡文學研究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中一路走過來的。

    一個新領域,沒有可供參照的模式,對象又處于不斷變化之中,一時找不到抓手。剛開始時無所適從,只要是網絡文學的現象與問題,看到什么就寫什么。

    后來隨著學術環境變化和自己對網絡文學理論認知的深化,慢慢有了點兒學術自覺意識,讓研究形成一定的側重點。清理自己網絡文學研究之路,大抵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嵌套式”基礎學理研究

    所謂“嵌套式”含有自我反思的貶義,即用傳統的理論范式套用到網絡文學研究中,有點膠柱鼓瑟的意思。

    在網絡文學自身的理論體系沒有建立之前,作為一名做傳統文藝理論出身的“新手”來講,習慣性地依憑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理論思維方式,試圖以《典論·論文》《文心雕龍》《人間詞話》等為理論圭臬,或者用蔡儀的《文學概論》、以群的《文學的基本原理》,以及西方文論的那些概念和解讀方式來看待和分析網絡文學。

    千禧年后發表的一些論文,如《現代科技文明的人文哲學》(《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論網絡文學的精神取向》(《文藝研究》2002年第5期)、《網絡的文學棲居與詩性祛魅》(《東方叢刊》2002年第3期)、《網絡文學的媒體突圍與表征悖論》(《社會科學戰線》2002年第4期)、《網絡文學對傳統詩性的消解》(《中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3期)、《網絡文學本體論綱》(《文學評論》2004年第6期)、《網絡文學的人文底色與價值承擔》(《求是學刊》2005年第1期)等等,即帶有“新瓶裝舊酒”的味道。

    我的第一本網絡文學理論專著《網絡文學論綱》(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就用了“網絡文學的學理分析”“網絡文學的主體視界”“人文視野中的網絡文學”等標題,顯然帶有“理論嵌套、借殼賦值”的意味。

    還有如《網絡文學的學理形態》《比特世界的詩學》《數字化語境中的文藝學》等著作,也都聚焦的是網絡文學基礎理論研究。

    當然,這樣做除觀念的局限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時研究網絡文學猶如“桌子底下放風箏”,出手就不高,就像網絡文學不被視為“文學”一樣,網絡文學評論特別是理論成果,往往被認為是不著“道南正脈”,算不上什么“學術”。

    比如,我在著述中選擇“人文審美”的研究視角,就有批評者說“把網絡小說當做人文性審美對象來考察”,是“對網絡小說抱有過多的不切實際的人文理想”。

    甚至有人指名道姓批評我是“帶著根深蒂固的‘根正苗紅’的有色眼鏡看待網絡文學”“這種研究成果誤人視聽”。

    作為橫跨兩個領域的“過來人”,我對類似的批評在心底多少是有些不服的:怎么我用同樣的治學工具做傳統文學研究可以被認可,有的成果還能得獎,而用它們研究網絡文學的論文怎么就成了“非我族類”不可置喙呢?

    于是,我“賭氣”就要扎實做一點基礎學理研究,力爭讓自己的網絡文學論文上大刊、上A刊,上到傳統學人心目中“真正學術”的殿堂。

    經過努力,我先后在《中國社會科學》(中文版、英文版各發1篇)《文學評論》(刊發8篇)《文藝研究》等被學界公認的“權威期刊”上發表了網絡文學論文,并陸續在《文藝理論研究》《文藝理論與批評》《文藝爭鳴》《小說評論》《當代文壇》《南方文壇》《揚子江文學評論》《中國文藝評論》《文藝論壇》《藝術廣角》等眾多文藝評論類刊物,以及《北京大學學報》《學術月刊》《社會科學戰線》《江海學刊》等20多家綜合類學術期刊和大學學報發表了網絡文學系列論文,有的還是一組一組連續刊出。


    圖片


    ▲2014年,美國弗羅里達大學圖書館東亞館館長C.David Hickey先生來長沙調研中南大學的網絡文學研究

    其中,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6篇),《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高校文科學術文摘》轉載或摘轉超過60篇,難道這些刊物都不上檔次?我的理論專著《數字化語境中的文藝學》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獎,它們算不算得上“學術”成果呢?

    當然,這是我的一種“任性”之思,絕大多數同行不會這么去想,他們對我的研究還是認可的,但我的這點“小心思”也確實成為促進自己持續進行網絡文學基礎理論研究的內驅力之一,也讓我在文學研究圈“浪得虛名”。

    第二個階段:“基源性”文獻數據研究

    人們常說,互聯網是有記憶的,這固然沒錯,但互聯網也是有“漏斗”的,不僅因為網絡信息流轉迅速,顯隱無定,去留難測,還在于許多信息的源頭由于平臺倒閉、網站改組、企業易名、欄目調整或種種難以預測的原因,許多曾經出現過的信息被下架,或被人為刪除、屏蔽,致使許多該有的信息永遠消逝在網海。

    例如,1998年上線的“榕樹下”,曾經是中國最大的原創網絡文學網站,儲藏作品眾多,一度風頭無兩,但后來被查處關閉,如今的網絡上壓根兒找不到該網站任何信息,只能見到一棵亭亭如蓋的“榕樹”煢煢孑立。

    事實證明,網絡存留確實有自己獨到的優勢,但若論及可靠性有時真不敵“紙壽千年”,對于學術研究而言,與其“網絡覓珍大浪淘沙”,倒不如“一卷在手盡享資源”。

    于是,注意搜集保留“基源性”文獻數據就成了我心中的一個“梗”。

    自打介入網絡文學研究,我就比較注意史料的收集與整理。我的第一篇長篇研究報告《互聯網上的文學風景——我國網絡文學現狀調查與走勢分析》(《三峽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就是用豐富的數據、實證和材料完成的。

    2003年組建網絡文學研究團隊后,每年我都會安排碩博學生逐日、逐月記錄網絡文學大小事件,年底整理出一個完整的“網絡文壇紀事”收藏。

    2007年,組織大家完成了《網絡文學發展史――漢語網絡文學調查紀實》(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2011年,我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網絡文學文獻數據庫建設”,這是我主持的第三個國社項目,2014年如期結項時被鑒定為“優秀”等級,其4個結項成果含1個“中國網絡文學文獻數據庫”軟件(放在我們自己的網站上供學界免費使用),出版了3部著作:《中國網絡文學編年史》(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網絡文學研究成果集成》(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和《網絡文學詞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隨之,以研究生課程教學為基礎,我組織碩博學生進行網絡文學市場調查,完成了一部44萬字的《網絡文學五年普查(2009-2013)》(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這次普查是承接我國“網絡文學十年盤點”(1998-2018)而對網絡文學文獻數據的全面清理,包括文學網站、網絡寫手、網絡文學作品、網絡文學閱讀、網絡文學語言、網絡文學理論批評、網絡文學影響力、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互動交流、網絡文學產業經營、博客微博和微信文學、網絡視頻和微電影、網絡作品影視改編、少數民族網絡文學、網絡女性文學、網絡兒童文學、外國網絡文學概覽等。

    其中,網絡兒童文學、網絡女性文學、少數民族網絡文學和外國網絡文學的數據采集與整理,過去從來沒有人做過,所得的第一手資源信息顯得十分珍貴。

    在此基礎上,我組織團隊陸續完成了《中國網絡文學二十年》(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該著入選國家社科基金出版基金項目),《當代中國網絡文學批評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子課題成果,入選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英譯本:A History of Cyber Literary Criticism in China,由英國羅德里奇出版社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出版)。

    此外,“基源性”文獻數據研究成果還有《湖南網絡作家群》(海豚出版社2019),《網絡文學100叢書》(1套7部,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含《網絡文學評論100》(歐陽友權)、《網絡文學關鍵詞100》(禹建湘)、《網絡寫手名家100》(聶慶璞)、《網絡文學大事件100》(歐陽文風)、《網絡文學網站100》(紀海龍)、《名作家博客100》(聶茂)和《網絡文學名篇100》(曾繁亭)等。


    圖片


    ▲2023年,出版“中國網絡文學三十年叢書”,4種5部,270余萬字

    從2016年開始,受中國作協委托,每年編撰出版一部《中國網絡文學年鑒》,截至2024年,已完成9部,2023年該年鑒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志鑒系列”,成為中國CTTI網絡文學智庫的標志性成果。2013年主編完成的“中國網絡文學三十年叢書”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這套叢書包括:《網絡文學三十年》《網絡文學三十年年譜》(全二冊)《網絡文學三十年研究成果目錄集成》《網絡文學三十年理論評論典藏》等,共276.7萬字,是對中國網絡文學三十年發展脈絡的系統梳理和學術信息的歷史性“盤點”,是一套“通史”性質的資料庫和史料書,出版后引起較大反響,《光明日報》《文藝報》(專版)《中國圖書評論》《中國社會科學報》等發表了系列評論,網絡文學理論界還為它舉辦了全國性學術研討會。

    第三個階段:“建構性”評價體系與批評史論研究

    網絡文學熱點很多,評價體系和標準構建是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其原因在于這是網絡文學中的一個“樞紐性”問題:一方面圈外人覺得網絡文學猶如一個“文化牛仔”,無拘無束,信馬由韁,在無邊的虛擬空間恣意撒歡,似乎沒有合適的評判尺度可以評價或規制它;另一方面,行業內似乎也沒有形成統一創作規范和評價標準,各種說法莫衷一是,難有定評。

    早在2004年,我構想第一套網絡文學理論叢書《網絡文學教授論叢》時,就設計了一本《網絡文學批評論》(譚德晶教授執筆),2015年出版的《網絡文學100叢書》,我自己承擔的就是《網絡文學評論100》。

    2016年國家社會基金首次設立網絡文學重大招標項目“我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我以首席專家身份中標,用了5年時間集中精力專題研究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與批評標準問題。在此過程中先后出版了《網絡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走進網絡文學批評》(鳳凰出版社2019)、批評文集《網文觀潮》(海峽文藝出版社2020)等,在網絡文學批評實踐方面有網絡小說鑒賞類著作《蕭鼎與<誅仙>》(作家出版社2021)、《網絡上榜小說賞鑒》(湖南文藝出版社2021)、《網絡文學榜單作品精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等。

    陸續發表的代表性論文有《網絡文學批評的困境與選擇》(《中州學刊》2016年第12期)、《網絡文學批評史的建構邏輯》(《求是學刊》2016年第3期)、《網絡文學批評的述史之辨》、(《文學評論》2018年第3期)、《建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必要與可能》(《學術研究》2019年第4期)、《網絡文學亟待建立自己的評價體系和標準》(《社會科學輯刊》2022年第2期)、《網絡文學批評:“線上與線下”識辨》(《中國文學批評》2022年第3期)等。

    2023年該重大項目結項時,提交的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批評標準和批評史論的C刊論文61篇,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文藝報》《中華讀書報》《中國藝術報》等發表專題文章30余篇。該重大項目的結項成果是4部書稿,含4個子課題成果:《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歐陽友權著)、《網絡作家作品評價實踐》(周志雄著)、《文學網站評價研究報告》(陳定家著)和《中國網絡文學十大批評家》(禹建湘著),它們一起構成我主編的第7套叢書:“網絡文學評價研究叢書”,計279.6萬字,2024年4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我對網絡文學評價理論的“建構性”貢獻的核心觀點集中體現在:

    其一,提出了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五個維度和基本指標,即基于網絡語境的思想性、不脫離爽感的藝術性、源于技術傳媒的網生性、依托市場績效的產業性和聚焦傳播效果的影響力,其基本指標體系包涵5個一級指標、21個二級指標和69個三級指標。

    其二,提出了網絡文學評價指標的邏輯層級,即以核心層、中間層和外圍層來考辨網絡文學評價標準的要素倚重。

    其三,提出網絡文學批評標準的“樹狀”結構形態,以此彰顯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功能范式,并以適應對象的有限性、要素倚重的選擇性和系數賦權的針對性,規制了這一評價體系和批評標準在實際應用上的適恰性本色。

    臨高啟明,未有窮期

    從1999年進入網絡文學研究領域,回首已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自己也達“古稀”之年。

    25年指間飄過,我在學術科研上除穿插做過一段“中國文化品牌報告”外(連續12年出版“中國文化品牌藍皮書”藍皮書,并在深圳文博會發布年度文化品牌),其余治學精力全部放在網絡文學研究上。


    圖片


    ▲在深圳文博會上發布《湖南文化品牌40強》

    在這同一領域,發表論文280余篇,出版著作(含主編)35部,主編理論叢書7套,共38部。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6項,省部級課題20余項。

    “井位”正確,團隊給力,筆耕不輟,無形中把我推向了網絡文學研究的風口,成為這個領域的“元老”。

    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先生在 《中國網絡文學二十年》序里說:“歐陽友權是中國網絡文學研究重要的奠基者、開拓者和實踐者,一直處身行業前沿,是當之無愧的‘大牛’。”

    廈門大學資深專家黃鳴奮先生在《網絡文學研究成果集成》序言中稱:“由歐陽友權教授帶領的中南大學團隊是當之無愧的網絡文學研究大本營。”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網絡文學專家陳定家先生評價說:“歐陽友權是中國網絡文學的學科奠基人和學術研究方面的領軍人物,他為中國網絡文學研究傾情傾力地立規立法,虔誠執著地立言立行,十幾年孜孜以求,樂此不疲。無論是他主持的課題,主辦的學術會議和講座,還是他撰寫的著作,主編的叢書和刊物,任憑提及哪一項,都足以寫出一本別開生面的學術史。”

    同行夸贊,難避溢美之詞,就我個人來說,這種“特色學術”也確實讓自己受益良多。


    圖片


    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在魯迅的故鄉紹興參加頒獎典禮

    比如,我的網絡文學研究成果《數字化語境中的文藝學》)獲得了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另有成果獲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獎(連續四屆,1次二等獎,3次三等獎)、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一等獎,湖南省社科成果獎一、二等獎(5次),湖南省首屆文學藝術獎,榮立湖南省委省政府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2009年被國家人保部、教育部授予“全國模范教師”稱號,2011年獲教育部第六屆“國家教學名師獎”,還被評為湖南省優秀社會科學專家。

    所主講的“網絡文學創作與欣賞”課程被評為教育部國家精品視頻課和湖南省精品課,所帶領網絡文學團隊被授予“新媒體優秀教學團隊”稱號,網絡文學教研成果先后獲教育部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和湖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還曾被國際學術同行邀請到美國、法國、瑞士等國家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并有美國同行慕名來長沙找我做網絡文學訪問交流。


    圖片


    中國作協第一個網絡文學研究基地在中南大學掛牌

    從學科建設和學院發展看,網絡文學研究讓我們學科學院名聲在外,2004年我們團隊被評為“湖南省網絡文學研究基地”,2013年我們牽頭成立了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分會,2016年中國作協在我院掛牌成立我國第一個“網絡文學研究基地”,2023年華著公司與我們聯合成立了“中南大學網絡文學研究院”,由我擔任院長。


    圖片


    ▲中南大學網絡文學研究院掛牌

    當眾多媒體采訪讓我談談網絡文學研究的感受時,我講了三句話:

    第一,做科研,要選準井位,打一口“深井”,不要“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第二,認準的學術方向要及早動手,并持續發力,百折不撓必有斬獲;

    第三,組織團隊,聯合攻堅,方能啃下一個個“硬骨頭”。


    圖片


    ▲在“湖南十大文化人物”頒獎典禮上登臺領獎時發表獲獎感言

    作為新學科、新學院、新學術的“班長”,我帶領的團隊先后完成了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史、編年史、斷代史、通史、批評史、工具書、數據庫、評價體系、批評標準等等,讓一個新的學術領域研究帶動了一個學科,培養了一批人才,振興了一個學院,建立起立體的教學、科研、課程、教材、項目、著作、論文、獎勵等“學研產”體系,實現了網絡文學進高校、進課堂、進教材,使其從邊緣學術走向“顯學”,形成學術學科學院互動的“多米諾效應”。

    當然,我國的網絡文學還處于初創和成長期,網絡文學理論研究也只是剛剛起步,我做的這點工作不過是千里始足、海邊濕腳。相信后繼學人必將臨高啟明,光大學術,在網絡文學這一“朝陽”領域開辟新的藍海。


    做科研,要選準井位,打一口“深井”,不要“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認準的學術方向要及早動手,并持續發力,百折不撓必有斬獲;

    組織團隊,聯合攻堅,方能啃下一個個“硬骨頭”。




    主要學術成就附錄

    著作

    《網絡文學本體論》,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

    《網絡文學論綱》,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網絡傳播與社會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網絡文學的學理形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網絡文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網絡文學發展史――漢語網絡文學調查紀實》,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比特世界的詩學――網絡文學論稿》,岳麓書社,2009

    《網絡文學研究成果集成》,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

    《網絡文藝學探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當代中國網絡文學批評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走進網絡文學批評》,鳳凰出版社,2019

    《網文觀潮》,海峽文藝出版社,2020

    《網絡文學三十年》,湖南文藝出版社,2023

    《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

    叢書

    《網絡文學教授論叢》1套5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

    《文藝學前沿叢書》1套5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網絡文學新視野叢書》1套6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

    《新媒體文學叢書》1套6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網絡文學100叢書》1套7,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中國網絡文學三十年叢書》,1套4種5部,湖南文藝出版社2023

    《網絡文學評價研究叢書》,4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

    《中國網絡文學年鑒》,2016年始每年一部,已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志鑒系列

    課題

    網絡文學文獻數據庫建設.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011

    我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16

    當代中國網絡文學批評史.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2020

    中國網絡文學二十年.國家出版基金項目,2019

    新聞推薦
    社科快訊
    通知公告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德雅路瀏河村巷37號 郵編∶410003 辦公室電話:0731-89716099(傳真) 郵箱:hhnskw@163.com
    Copyright(c)2011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湘ICP備17021488號 湘公網安備43010502000728號

    6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69小说,www.日韩在线,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大帝,中国胖女人一级毛片aaaaa
    <rt id="k4eg4"></rt>
    <rt id="k4eg4"></rt>
  • <li id="k4eg4"><source id="k4eg4"></source></li>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欧洲av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盘| 啊灬啊灬啊灬快灬别进去|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 麻豆精品传媒视频观看|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不卡|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777奇米影视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黑寡妇黑粗硬一级在线视频| 夜夜夜精品视频免费| 人人妻人人添人人爽日韩欧美| gta5圣堂酒店第三辆车在哪里| 男的把j伸进女人p图片动态| 天天操天天操天天射|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浪潮| juliecasha大肥臀hd| 热久久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国产|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4虎2022年最新| 朱竹清被吸乳羞羞漫画| 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 | a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激情五月婷婷色|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 国产午夜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午夜无码免费| 美女内射毛片在线看3D| 少妇愉情理伦片丰满丰满|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a级片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美女扒开尿口给男人桶视频免费| 女人是男人的未来的人|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 黑色毛衣在线播放| 成年人网站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