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110周年·我與《船山學刊》||張學智-船山引導我研究易學哲學
文章來源:湖南社科網 作者:張學智 時間:2025-05-19 00:00:00船山引導我研究易學哲學
張學智
張學智,1952年生,寧夏中衛人,北京大學哲學系、國學研究院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史、宋明理學、中國現代哲學。著作有《明代哲學史》《心學論集》《中國儒學史·明代卷》《賀麟思想研究》《儒學的精神與演進》《中國哲學概論》等。著作曾獲得教育部、北京市社科優秀成果獎。
在21世紀初完成《明代哲學史》以后,我即進入船山學的研究,至今已經20多年了。20年來,雖因多事干擾,時作時輟,但始終在心,未嘗忘懷,直到今年4月《王夫之的經學世界》書稿殺青。這個過程中,我也發表了多篇船山學研究的論文,其中一些發表在《船山學刊》。在《船山學刊》創刊110周年之際,我借此機會談談我的一些船山學研究尤其是船山易學研究的心得和體會。
研究中,我越來越感到,王夫之思想全面、邃密、深刻,經學與理學、考據與義理、辭章并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他將強烈的價值關懷寄寓于豐沛的知識系統中,這種治學方法與我心目中的學術理想吻合;他的“六經責我開生面”的學術抱負,他詩文中表現的卓越才情,甚至他清癯面容后隱藏的心雄萬夫的氣概,皆令我深深敬仰。
進入船山學后,我在北大哲學系開設了船山易學的課程。最早開設的是《周易外傳》研究,我選擇了其中幾個卦:乾、坤、泰、否、復、無妄、震、既濟、未濟,結合他明亡后的心理情感、學術愿望詳細解讀,特別注重其中表現的總結明亡教訓,表彰有、表彰動,批評佛教道教的空靜、虛無,為未來中國文化樹立正大、昂揚、健實的典范這一點。我也陸續在海內外的雜志上發表了一些文章,主要是闡發這些卦中表現的思想。
《周易外傳》的課程開了幾輪后,我發現,課上花時間最多的,是為學生疏通文字,講解典故。因為寫作《周易外傳》時明亡不久,文字上多有忌諱,王夫之用的還是當時科場通行的場屋之文,文字古奧,用典頗多,所以深刻的思想往往被艱澀的文字所掩蓋,這對深入闡發船山哲學思想不利。于是我轉而開《周易內傳》的課,以《內傳發例》為綱,旁通六十四卦與系辭、文言、序卦傳等,特別注重其中的體用一如、即用顯體的思維方法。
《周易內傳》是王夫之晚年的作品,體例完備,思想深刻。如果與《周易外傳》作比較,前者是“我注六經”,后者是“六經注我”。因為是原原本本地注經,須隨文解義,所以《內傳》文字比《外傳》顯豁、曉暢得多,也沒有那么多的用典,自然而然地加大了對其中哲學思想的闡發力度。另外,以往人們對船山易學的印象是義理派,以為他只重義理,不重象數。其實在《內傳》中,船山義理、象數并重。在象與數兩者中,特別重視用數來說明象,用象來涵括數,象數相倚;在象數、義理兩者中,象數幫助闡明義理,義理以象數為基礎。船山又特別重視觀象玩辭:解釋卦義以象數為基礎,說明象數以卦爻辭為根據,二者相輔為用。在象數中,我特別關注的是則圖畫卦、大衍之數、揲蓍中數的基礎作用等方面。
我講授《周易內傳》,以《內傳發例》為綱。《內傳發例》是王夫之對他的解卦體例的整體說明,共25節,每節說明一個義例,并廣舉卦中實例以為佐證。因此按圖索驥,提綱挈領。也可以把《內傳發例》當作體,各卦的闡發當作用,體用兼賅。在《內傳發例》中,王夫之特別提揭的是四圣一揆、乾坤并建、占學一理、彖爻一致等解卦原理。其中對機械象數學如京房、邵雍等,反復批評,認為窒息了周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的靈活性。其《先天圖》方位、次序之鋪排,徒為饾饤砌列,呈顯小智而已。把這些重要的義例弄清楚了,王夫之的易學也就清楚了。
我覺得《周易內傳》是易學史上最精彩的著作,因為它把象數和義理貫通起來,把各個卦貫通起來,把一卦中的六爻貫通起來,把周易經傳即六十四卦和十翼貫通起來,充滿了形上學的瑰麗,處處體現出中國哲學的貫通性智慧。王夫之是名副其實的哲學大師,我的很多關于中國哲學的觀點,特別是關于體用一如、形上形下貫通,都是在研讀王船山的《周易內傳》中得到或加深的。王夫之有一個深刻的表述:“太極有于易以有易”,意思是,太極代表宇宙本體,易代表萬物的存在與運動。太極就體現在萬物中,萬物表現太極,兩者是體用關系,即體是用,即用見體。馮友蘭先生曾經說過,哲學的根本問題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問題。一般和個別,有幾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一種是,一般是對個別的抽象。最高的抽象是道。比如,老子的道,有和無“異名同謂”,它是最高的本體,外延最廣,內涵最少。王弼的“道”,繼承了老子而加以引申,認為具體事物都是個別,個別事物有其獨特性質,是溫就不是涼,是宮就不是商。必須不溫不涼,不宮不商者,才能做萬有的本體。所以對老子的道的形容就是“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一種是裴頠《崇有論》所講的“道”:“總混群本,宗極之道。”這個道不是具體事物的抽象,而是萬有的總混、集合。抽象成的道和集合成的道是完全不同的。抽象之道是通過邏輯分析得到的,呈現給人的是一片空靈,給人一種超越的境界。集合的道是通過體悟得到的,呈現給人的是萬有的生動活潑的、整體運動的畫面。給人一種置身其中,生機盎然的境界。用牟宗三先生的說法,前者是“只存有而不活動者”,后者是“既存有又活動者”。王夫之處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后期,儒釋道三教融合的趨勢十分強勁;又處在明清交替之際,出于糾正明朝文化的弊端,為后來的中國文化樹立篤實、健動的基調的意愿,所以他大力張揚的是“有”,是“動”,是有體有用之學。這一點在他的周易詮釋中體現得最為充分。
《周易內傳》還引導我去研究易學史,以便跟上船山的批判理據、劍鋒所指。《內傳發例》中有對易學史上幾個大家的批評,比如蘇軾、周敦頤、程頤、張載、朱熹等。對他們的研究,我也投入了一定的功夫,有了別開生面的收獲。比如錯綜問題。王夫之主張三十六象,和傳統的六十四象不同。他之所以主張三十六象,就在于他的“乾坤并建”,乾坤為體,其余六十二卦為用,體用一如,即用顯體。這是本體論,不是宇宙發生論。代表萬物的六十二卦之間,是空間中的條理,不是時間上的次序。往與來、升與降,是一體兩面,所以正看是《屯》,倒看是《蒙》;正看是《鼎》,倒看是《革》。陰陽有向背,顯者六爻,隱者六爻,“大易言隱顯不言有無”,錯綜合一,故六十四卦可歸為三十六象。乾坤為太極,四象八卦、三十六象六十四卦摩蕩于其中,無處不是太極。這就是王夫之說的“陰陽之外無理數,乾坤之外無太極,健順之外無德業。合其向背幽冥,而即其變以觀其實,則屯蒙、鼎革無有二卦”。
王夫之解易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用《系辭傳》的義理去解說每一卦的卦辭和爻辭,也用《系辭傳》的義理去解說彖傳和象傳。也就是說,在王夫之這里,整個周易是一個整體,那些表面上毫無關聯的卦爻辭,在王夫之這里,都用統一的義理把它們貫穿起來,每一卦代表一個境遇,每一爻代表這個境遇中具體時空位置的態勢,所謂“彖爻一致”。要把卦、爻、彖、象解釋成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合乎邏輯地安排各自的位置,這需要高度的哲學思維水平和詮釋眼界。目前有些解釋周易的著作,拘泥于所謂“真實”“緊扣原本,不穿鑿解通”,沿襲了原文的卦爻不相關聯的情況,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把辭、象、變、占看成一個整體,也沒有把外在的文本與內心的闡釋打成一片,否棄了周易的詮釋性。能把周易作貫通、圓融的解釋,需要高度的哲學思辨和詮釋技巧。王夫之的周易解釋,充滿了形上洞見,充滿了哲學帶給人的慧識,也貫徹了周易崇德廣業、開物成務的實用性。
此外,《內傳》中的《周易大象解》,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它給人提供了一個價值和知識合一的范例。王夫之曾說,大象與彖爻不同,不能用大象來解釋彖爻,但它自成一義。因為周易既能通過卜筮以知天意,又能通過學習使人明白其中蘊含的事理。前者是知天,后者是盡人事以合天。而知天也是通過詮釋去了悟天所呈現的道理,完成人應盡的義務,而不是僅僅趨吉避兇。即使趨吉避兇,也是按道理去做自然有的結果,并非不自修德而妄測天意。在王夫之眼里,《大象傳》差可比擬《系辭傳》《說卦傳》等,甚至可替去《序卦傳》而為十翼之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王夫之的《大象解》,以卦德、卦象、卦名等不同方面闡說大象。他是以美德倫理學為根本,規范倫理學為表現。這就是,以士君子的美德養成為目標,以具體的行為規范為下手功夫。這仍是孔子的“下學而上達”,朱子的“仁包四德”所蘊含的德性造就與具體的成德工夫相一致的傳統。王夫之的特點是價值提揭與知識活動并重,在形而上的宏大意境指導下,完成具體的細行積累。他直擊君子知天、法天的行動,對精神修養有直接提揭。比如,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乾坤兩卦“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外,屯卦的創始大業時的激勵迅奮與未雨綢繆相結合;蒙卦的勇毅前行與細大不捐相結合,“果育相資”;無妄卦的“以茂對時”,誠體為本;離卦的斂藏鋒芒,內養其性;蹇卦的徐行上達,不欲速求效等,皆很好地體現了學習周易的根本目的:以人法天,崇德廣業,開物成務。要做到這一點,靠對周易的全方位詮釋和理解。而詮釋的深度廣度,端賴人知識、眼界上的修為。這是王夫之易學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 省社科聯召開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警示教育會
- 湖南省社科聯九屆二次常委會會議召開
- 2025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啟動
- 240余項湖南社科普及活動清單來啦!等你來解鎖……
- 倒計時1天!湖南省社科普及主題活動周明日啟動
- 倒計時2天! 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即將啟幕
- 湖南省社科普及讀物專區在湖南圖書館亮相
- 省社科聯開展“書香潤社科·青春擔使命”“五四”青年主題讀書分享會
- 2025年永州市社科普及活動周啟動
- 婁底市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座談會召開
- 《常德通史》編纂工作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 湖南省周敦頤理學文化研究會召開成立大會暨周敦頤理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 湘潭市社科聯到會祝賀湖南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現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 湘潭市社科聯赴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調研立項課題推進情況
- 湘潭市社科聯開展“我愛湘潭我的家”志愿服務活動
- 張家界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七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