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非典:逆行出征的力量
文章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賀逸舒 時間:2022-05-10 11:43:04偉大抗疫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
地理坐標:東經116度,北緯40度。
歷史坐標:2003年春。
這里,是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的前身,是“小湯山模式”的開創者——小湯山醫院。
18年前,非典疫情來襲,緊急建起的小湯山醫院收治了全國七分之一的非典病人,醫護人員無一人感染,被世衛專家稱為“醫療史上的奇跡”。
從未有那么一刻,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為了疫情防控,人們戴上了口罩,減少了來往,防控疫情成為每一個人生活中“壓倒一切的大事”。
也從未有那么一刻,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如此接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每一個人的力量匯聚一起,便形成了足以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澎湃力量。
18年后,回望歷史,感悟歷史。那些危難中披堅執銳、逆行出征的背影,讓我們更加堅定了繼續前行的勇氣和信念。
匯聚
為了同一個目標,他們在這里相遇
小湯山在哪里?離天安門有多遠?
當時,這連不少北京人都不太清楚,更別說那些從全軍各大醫院選拔出來“決戰非典”的醫務人員了。
2003年,世界的目光匯聚于中國,中國的目光匯聚于小湯山。小湯山,這個因抗擊非典而聞名的小鎮,從此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今天,記者站在小湯山醫院前。2020年因應對新冠疫情而重新搭建起的三層板房新病區,被油漆涂上了鮮艷的顏色。醫院外圍的馬路上,趕著去上班的年輕人匆匆而過,并沒有對這里投入太多關注。
18年前,這里還是一片禁區。大門緊閉,“全副武裝”在門口站崗的武警戰士將這里與外界分隔開。門內,是來去匆匆的醫護人員,以及晾衣架上飄揚的口罩、空氣中彌漫的消毒液的味道、不時響起的傳呼鈴聲。門外,人煙稀少,偶爾有人經過也是避之唯恐不及。
今日“小湯山”,已非昔日“小湯山”。作為“小湯山模式”的開創者,今天的小湯山醫院更多時候是作為一種象征而存在:象征著一種有效應對疫情的方法,更象征著一種臨危不懼、迎難而上,團結一心、共克時艱的精神。
這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遭遇戰。
2003年的春節,一切似乎與平時沒什么區別。原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護士劉珂欣一邊工作,一邊備考,每天的腳步都是急匆匆的;原第307醫院護士葛軍蓄起了一頭長發,準備和愛人拍婚紗照;原濟南軍區第404醫院護士長李吉娜已經寄出了結婚請柬,等待著婚禮的到來……在她們不知道的地方,一種名叫“SARS”的病毒隨著回家過年的人群,正在以最快的速度蔓延開來。
2003年4月的北京,即使在最繁華的路段,也沒有堵車。救護車在馬路上疾馳,大街小巷貼滿了抗擊非典的標語。
4月23日,北大人民醫院因疫情過重,歷史上第一次關門停診。這,是非典前期留給我們最慘痛的印象。時任北大人民醫院院長章友康曾回憶說:“病人沒有去處,沒有資源,醫護人員大面積感染,喪失了救治能力,這是我們最困難的時刻。”
北大人民醫院關門停診的同一天,在距離它30多公里的小湯山鎮,一所非典定點醫院開始動工。
今天,我們可以坐在家里,通過直播看武漢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拔地而起。而在小湯山醫院建設時期,至少多數普通民眾對此一無所知。
如果從熱力圖上看小湯山,在2003年4月的最后7天,小湯山醫院的位置一定是鮮艷的紅色。
北京六大建筑集團的7000多名建設者,全軍各醫療單位派出的1383名醫務工作者,以及小湯山鎮的上百名保潔工,許許多多來自天南地北素不相識的人,此時匯聚在小湯山。
為了同一個目標,他們在這里相遇。
當時擔任小湯山醫院醫務部助理員的姚偉還記得,他剛到小湯山時,施工現場滿是人。機器的轟鳴聲、建材的施工聲和人們的叫喊聲震耳欲聾,到處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一個接一個電話,從小湯山打到全國各地;一車又一車物資,從全國各地運往小湯山。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在這個“非常時期”,每個人都在以“非常速度”同非典賽跑。
如今,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還珍藏著三槍有限公司捐贈的一臺縫紉機。在抗擊非典疫情期間,這臺縫紉機創造了單機日產量1000只醫用口罩的紀錄。
這是一個令世界驚嘆的“中國奇跡”。7天7夜,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野戰傳染病防治醫院就這樣建成了。
狹路相逢勇者勝。2003年的五一節,北京小湯山醫院,1383名軍隊醫護人員正式向非典宣戰。
逆行
為了勝利,一無所惜;除了勝利,別無選擇
呼吸逐漸艱難。捂在三層防護服里,楊秀玲試圖放慢呼吸節奏,盡量節約一點氧氣。
非典來襲之前,楊秀玲從沒想過,呼吸居然會是一件如此艱難的事。
北京小湯山醫院,凌晨2點,重癥監護科護士長楊秀玲被電話吵醒。用時3分鐘,她和戰友在樓下集合完畢。
ICU病房內,一名73歲的女性危重癥患者急需救治。
監護儀上顯示,這位病人缺氧程度極其嚴重。由于過于難受,她好幾次將呼吸面罩撕落。楊秀玲只能站在病人床邊,一手握住她的手,另一只手按住病人的呼吸面罩。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病人終于安靜下來。
“護士長,我頭痛。”楊秀玲身邊的兩位護士也快堅持不住了,疲憊與缺氧讓她們頭痛欲裂。三個人互相為對方加油鼓氣,直到工作結束。
當戰斗打響的那一刻,沒有人知道這場戰斗會持續多久。“堅持”,是小湯山醫護人員最常說的話,無論是對病人,還是對戰友。有時候,身體已經到了極限,但只要有那么一股氣在,總能堅持下來。
感染病房,不僅是病人的“紅區”,也是醫護人員的“紅區”。
非典初期,廣州出現了一名“超級傳播者”。接觸過他的兩批50多名醫務人員,紛紛被“毒倒”,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當看見如此多的同行成為病人時,你會不由地擔心,他們的現在會不會是自己的明天?”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原護士長張積慧說。
對于這些風華正茂的逆行者們來說,他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就面對著生命可能走到終點的現實。但為了勝利,他們一無所惜。
在小湯山醫院正式接收非典病人前,臨危受命的院長張雁靈如此說道:“我們的出路只有3條,第一條是沒有完成任務,帶著恥辱走出去;第二條是發生大規模感染,大家都死在小湯山;最后一條,是病人有效救治,醫護人員零感染。”最后他說,“我們走第三條路。”
世界衛生史上,從此記錄下了這樣一個奇跡——非典期間,收治了全國七分之一非典病人的小湯山醫院,1383名醫護人員無一人感染。
與此同時,在另一個戰場上,戰斗同時充滿了危險,“戰果”也是同樣地輝煌。
深夜,軍事醫學科學院,年輕的陳薇依然在工作。
P3實驗室的氣壓低于外界。再加上厚重的防護服、防護口罩與防護鏡,人在里面如同上了青藏高原一樣難受。
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隔離。低氣壓讓空氣由外向內流動,不把病毒帶到室外。嚴密的防護措施,將病毒與人體隔離開來。
這個實驗室,是當年全軍唯一一個P3實驗室。人體正常停留時間是5個小時,但為了和非典搶時間,陳薇和戰友們減少對食物與水分的攝入,進去一待就是八九個小時。
就在小湯山非典定點醫院建成的2天前,陳薇團隊研制的、能夠有效抑制非典病毒復制的重組人干擾素ω噴霧劑終于問世。這成為非典一線醫護人員的一道堅實護盾。
相同的場景,出現在17年后。
2020年1月,武漢,陳薇跟她的團隊又一次沖在抗疫戰場的最前面。
2月26日,第一批新冠肺炎疫苗在生產線上下線。這一天,正好是陳薇的生日。同事給她送去生日祝福,她回復說:“除了勝利,別無選擇。”這,也是她對17年前抗擊非典的回復。
迎難而上、敢于勝利,這是每一名逆行者的不竭精神之源。
微笑
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這條醫務人員進出的長長走廊,終于安靜了下來。
空蕩蕩的走廊里,熟悉的《致愛麗絲》旋律響起。第3病區主治醫師孫蓉一個激靈,才發現是自己的手機在響。來自家人的問候,讓這個在“紅區”奮戰51天的戰士,淚濕了眼眶。
同樣的旋律,曾一次又一次在病區響起。每當病人按響呼叫器,“愛麗絲”都會到來,醫護人員們又要開始一次與非典的賽跑。
封條,封住了徹底消毒后的病房,也為那段在小湯山醫院戰斗的日子畫上句號。
2003年6月20日,是小湯山醫院的“勝利紀念日”。這一天,小湯山最后一批非典病人痊愈出院。
記者的鏡頭記錄下了這歷史性的時刻——醫護人員們脫下厚重的防護服、換上軍裝,和病愈的患者們緊緊擁抱在一起。相處了51天的這些最親密的人,終于得以彼此相認。
有人把SARS解讀為“Smile and Remain Smile”,即始終微笑。
今天,當記者再一次翻閱當年那些老照片,印象最深的,是一張張微笑的臉。
身為患者的同仁醫院外科大夫岳春河,在小湯山醫院的隔離病房里寫下這樣一段日記:“蒼天在人們前行的路上,用單向透明玻璃,將幸福的人與苦難的人分隔開。痛苦的人雖步履艱難,但他們不僅能品嘗人生的痛苦,也能看到快樂是什么樣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次不幸的經歷讓我的人生變得更加豐富……”
收治非典病人的北京煤炭醫院的大門上,掛滿了大大小小的中國結、千紙鶴和心形卡片。簡短的話,是人們最誠摯的祝福。
非典初期,北京四合院里,鄰居之間經常會問候彼此用作預防的中藥湯劑是否夠用。“甚至有人把藥煮好了四處問,‘大哥,您那兒有藥嗎?沒藥您喝點兒這個得了。’”攝影記者茅碩回憶說。
團結互助、和衷共濟,這是疫情中最溫暖的時刻。
人們期待已久的勝利終于到來——2003年6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中國最后一個疫區:北京,從疫區名單中排除。
加繆在《鼠疫》一書中寫道:“人類能在這場鼠疫和生活的賭博中贏得的全部東西,就是知識和記憶。”這,也是18年前那個春天帶給我們的最寶貴財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侵襲中華大地。不少參加過抗擊非典的醫護人員,再一次踏入“紅區”。當年那群稚嫩的年輕人,如今已成為中流砥柱。
厚重的防護服下,還有很多年輕的臉龐。和當年的年輕人一樣,正值風華的90后、00后挺身而出。他們說,“2003年非典的時候你們保護了我們,今天輪到我們來保護你們了。”
在2020年的武漢疫區,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精神與抗擊非典精神一脈相承、交相輝映。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在與疫情斗爭。但是每一個人都相信,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 【社科動態】省社科聯召開2025年第7次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暨專題黨課
- @廣大社科工作者,請您為湖南“十五五”規劃獻一策!您的金點子很重要!
- 喜報!省社科聯作品榮獲全省精品微黨課一等獎
- 省社科聯召開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警示教育會
- 湖南省社科聯九屆二次常委會會議召開
- 2025年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主題活動周啟動
- 240余項湖南社科普及活動清單來啦!等你來解鎖……
- 倒計時1天!湖南省社科普及主題活動周明日啟動
- 2025年株洲市社科普及主題活動周啟動
- 2025年永州市社科普及活動周啟動
- 婁底市社科理論界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座談會召開
- 《常德通史》編纂工作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 湖南省周敦頤理學文化研究會召開成立大會暨周敦頤理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 湘潭市社科聯到會祝賀湖南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現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 湘潭市社科聯赴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調研立項課題推進情況
- 湘潭市社科聯開展“我愛湘潭我的家”志愿服務活動